王羲之集字《金刚经》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112图文字已校对)

标签:
练字书法文化孝感杂谈 |
分类: 【古代碑帖】 |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集字《金刚经》全本高清(111图)

释文:
1、新集金剛經序
弘農楊皋述
金剛經前後六譯,各有異同,然貝葉皆自西來,而五天音竸韻非一,傳授者所貴,
唐代行书碑刻《新集王羲之书金刚经》,全称《新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文宗李昂敕令集五義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大和六年(832年)春始告完成,立于陕西西安兴唐寺。前冠杨承和序,后列柳公权等人赞语。该碑石久佚,拓本传世很少,以明南子兴藏拓本最佳。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2缺,待补)
2、道存褒貶,義切錙銖,如小失佛心,即大訛秘印,今合諸家之說釋,言寡而理長,語近而意遠者,即當纂集,況如來演教,本為大乘之
一代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因为唐代诸帝都喜欢王羲之的字。后来,唐文宗李昂敕令集王羲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立于兴唐寺。该碑石久佚,拓本传世很少。此本以该宋拓本的王字为基础,参考《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兴福寺断碑》《兰亭序》等帖,再按照通行本即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重新编排成帖,同时另名为《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
3、人,中下狐疑,聞法不能曉了,或立無破有,或取實捐空,爭馳妄車,背跡中道,曾不知有為者是無為之體,無為者是有為之用,若(以)
《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此经前后六译,各有异同,大和元年(八二七)又排纂删缀,取名为《新集金钢般若波罗蜜经》,并有撰序,于大和四年奉定量上进,文宗李昂敕令集五義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至大和六年春始告完成。
4、有實有,此見未常,以無實有,此心斷滅,夫真如之理,都在有法無法之間,證現涅槃,不離妄相實相之內,似考擊金石,知理亂之風
王羲之的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贞观初年下诏出内府金帛,广为征集王羲之真迹,其后唐代诸帝亦都好王字,于是集字刻石之风盛极一时,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所刻的《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开元九年所刻的《唐兴福寺碑》,而《金刚经》是继此二刻的又一重要集王字石刻。
5、者,聲本乎樂,而應在音,非樂不能流其音,非音不能顯其樂,音之者,入耳不知所自,無象而感人心,求之於樂,無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6、聲何以審音,求之於聲,無樂聲從何有,善趣其用者,不可捨其聲,不可捨其聲,善得其理者,不可取其聲,不可取其聲者,今者以樂比
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r)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pramit-s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
7、法教,以聲同修行,以音喻佛性,如光焰含體,明在其中,絕焰求光,明不可得,即老聖有無相生,我佛非法非非法之義也。是故令功
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8、者物,證理者心,心昧即物無所歸,物昧即心無所守,是以心因法悟,離法而存心,佛在法中,有法而非佛。諸入菩提行者,但勤修一
集字是指从书法家的作品中找出需要的字,重新排列在一起,形成新的作品。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行书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是著名的集字作品。
9、切善法,於此見中而不取,相即合無,生最上之理。皋迷夫也,小諸傾襟豈淘塵惑,眾源潤想,方洗繁疑,燃入闇之寶燈,獲在領之無
集字大多是从某位书法家的一幅或几幅作品中选字,为使集出的作品整体和谐,选字时要尽量选择字体与风格一致的字。
10、價,所學為己,不足教人。時大和元年也。
新集金剛波羅蜜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大
11、菩薩及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日初分整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
初学书法者,适合采用集字的方式进行创作。我们可以从经典碑帖中找出需要的字,集成作品范例,然后临写。
12、足已,敷座而坐。結跏端身,正念不動。諸比丘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退坐一面,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承佛威力即從座
13、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向佛恭敬而立,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能以最勝攝受諸菩薩,能以最勝付囑諸菩薩。世尊!云何菩薩
14、大乘中發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能以最勝攝受諸菩薩,由無上利益
15、故,能以最勝付囑諸菩薩,由無上教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
16、尊!願樂欲聞。」佛告須菩提:
「行菩薩乘者,當生發起之心:『願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有想、若無想、若
17、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雖度如是無量眾生證圓寂,已而無度一眾生入圓寂,想應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
18、若菩薩有度眾生想,即非菩薩。何以故?由有我相、人相、作者相、受者相,更求趣者相故。「復次,須菩提!菩薩之所施者,於事於已於色
19、聲香味觸法者無所住,而行布施。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者,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南西北方
20、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佛言:
「若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但如我所教住於無住。
「須菩提!汝於意可
21、以身相成就具足勝德觀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
22、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聞説是是經之相於此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
23、五百歲,有具戒德福慧之人,已於無量千萬佛
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者,聞是章句,實生信心,乃至一念即如來以佛智悉知佛眼,
24、悉見佛慧悉覺知,是人生如是無量福德,取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此菩薩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非無法相。無
25、相亦非無相。是菩薩若心取相,或取法相,及非法相,皆着我、人、
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是義故。『汝等知我法意,以筏
26、為喻,是法應捨非捨法。』故佛告須菩提:「如來於無上菩提有法得耶?有法說耶?」須菩提言:「如我所解佛義,如來無所得,無所説。何以
27、故?如來得無上菩提,現所證、所説、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真如之法當所差別。」「須菩
28、提!汝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多不?」答言:「甚多,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故如來說福德多。未若(如)
29、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河沙寧為多否?」
答言:「甚多。」「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况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
30、汝,若有人以七寶满尔所河沙世界,奉施如來,雖得福甚多,未如於經中,乃至四句偈等,究竟通利,為人正說,隨所有處開是法
31、门,以此福德勝前福德。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靈塔
,何況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成就無上希有之法,
32、如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似佛。」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此經名“金剛般若波
33、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告須菩提:「如來於法有所説不?」「不也,
34、世尊。如來於法無所説。」復告須菩提: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答言:「甚多!」「須菩提!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
35、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汝意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應正等覺不?」「不也,
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是相,是名為相。」
36、「須菩提!若有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未如通利此法,恭敬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人宣說,其福甚多。」爾時,須菩提聞法威力,深
37缺图、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今者所說此經,為最上乘者,作諸義利,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
38若復有人悟無上希有之法,則於此甚深經典,能生實相,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經,信解不足,為難。
39、後五百歲,有眾生恭敬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我相、人、眾生即是非相。是故離一切諸相,
40、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有人聞是經典,不驚不怖者,當知是人成就希有之法。何以故?此法如來所說,是第一波羅
41、蜜,此波羅蜜,無量諸佛中是説,即非第一是名第一。須菩提!説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是名忍辱。何以故?我昔為歌利王,斷
42、截支體,我於尔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我有是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
43、人,我於尔時,無如是等相。是故菩薩應離一切相,發無上菩提心,不住於色生心,不非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非聲
44、香味觸法生心,不住法,不住非法,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無所住而行布施者為利益一
45、切眾生,故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者,以諸佛如來離諸相故。須菩提,如來所説真如實語,此語不誑
46、不妄。如來所得覺,證之法,此法非實非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
47、目,以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有能受持修行
此經者,佛以智眼,悉知悉見,是人成就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
48、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乃至千萬劫未若於此經
49、典,信心不謗,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為人解說。「須菩提!是經不可思議、無
能與等。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能通得
50、得(利)此法,教人修行,如來悉知是人,得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我身分能荷擔無上菩提。何以故?若樂小法者,有我、人、眾生,則於此經,
51、不能聽受解說。「須菩提!所在之處,有此法门,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應恭敬,當知如佛靈塔,作禮右繞,以諸香花而散其處。
52、「須菩提!若人持讀開説此經之時,或遭輕賤,當知是人先世所造罪業,應墮惡道者,以今遭輕賤,故能消先業,速至菩提。「須菩提!我
53、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先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末世,有能受持修行此經者,
54、以我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我若具説者,人必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
55、思議,若人修行果報亦不可思議。」尔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發菩提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
56、「諸發菩萨乘者,應願度彼一切眾生,悉入無餘涅槃。如是度已,而無一眾生實有得度,想當生如是心。』何以故?若菩薩心有度眾生
57、想,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上乘。「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頗有少法證菩提不?」須菩提言:「如
58、來於燃燈佛所,無法可證而得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證菩提,若如來有法得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受記,作
59、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以無所得,然受我記,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真如之義。佛得菩提,實無有法。佛所得
60、菩提現所證所説之法於中非實非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
61、長大。如來說即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度無量眾生。』今寂滅者則不名菩薩。何以故?於法無有名為菩薩。是
62、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功德』者,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63、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諸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現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64、肉眼。」「須菩提!如來現天眼不?」「如是,有天眼。」「須菩提!如來現慧眼不?」「如是,有慧眼。」「須菩提!如來現法眼不?」「如來有法眼。」「須菩提如來現
65、佛眼不?」「如是,有佛眼。」「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答言:
66、「甚多。」復告須菩提:「彼世界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
67、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汝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奉施如來,是人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
68、(以)得福甚多。」「以福為有者,則如來不說得福多;以福為無,是故如來說得福多。「須菩提!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圓滿具足諸相觀如來
69、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諸相觀於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色相具足者,非具足,是名具足。」「須菩提!汝謂如來有所説法耶?莫
70、作是念,若言如來有抽説法者,即為謗佛,何以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得,是名說法。」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無上菩提,於法為
71、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得無上菩提,實無有少法可得。乃至如微塵法,如來無所捨,無所得,故説此法平等,無有高下,
72、是名無上菩提;以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得平等性,修一切善法,證現了覺具足圓滿,則得無上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
73、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未如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
74、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汝意云何?汝謂如來度眾生
75、耶?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眾生,如來所度,若有眾生,是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
76、夫之人妄為有我。凡夫者,則非凡夫。「須菩提!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不也!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佛言:「善哉!
77、如汝所説,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是故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78、「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识故難知。須菩提!(汝)莫作是念。(言)如
79、來以具足相故,得無上菩提。如來證菩提不由相所得,若作是念。發心者行菩薩乘,人説諸法斷滅。何以故如來所説非斷滅相。「須
80、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未如知一切法無我,無生,得無生法,忍(此)功德勝前功德,以菩薩不取福德故。」須菩提
81、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取福德?」佛告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是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以不取故是菩薩取福德「
82、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是椇如實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83、「須菩提!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佛)所說微塵則
84、非微塵眾,是名微塵。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執世界為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
85、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者,是法性之體,非可言說,但凡夫之人妄執是法,貪着所取。「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
86、見、壽者見。此言為正耶,為非耶?』須菩提!言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如來有見可説者即非有見。是名為見。「須菩提!行菩薩乘
87、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修,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菩薩以無量阿
88、僧祇世界七寶奉施,如來若持讀此經,為人演説,乃至四句偈等,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有説若無是名正説,不取於相,如如
89、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90、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91、新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92、曠哉經說,悟彼心知,理超言象,迥出希夷。挹之莫測,迎之莫隨,乘茲般若,乃達精微。涅槃真性,妙極無為。研窮至矣,竟絕思議。
93、翰林學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源中
94、夫,受惡犯攻。塞途經源,摧人我峰。垢淨平等,生滅同風。如如不動,乃悟真宗。翰林學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賜紫金魚
95、袋許康佐
96、知見信解,因文寄言。
97、句偈,實為真宗。假利喻堅,破昏開聾。能降眾魔,大濟羣蒙。布金之地,刊石之功。昭示正法,
流傳無窮。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98、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宋申錫
六譯佛言,旨歸一致。言亦是空,了奚弘異。金口所說,經之奧秘。我本無着,行之
99、則至。若觀色相,詎見心地。得其密微,錯綜精義。
100、釋氏經典,莫非真正。惟茲至言,了得佛性
。義極幽隱,理歸清淨。如觀水月,似拂塵鏡。泡喻知促,色身悟病,異彼羣蒙,朗然心瑩。
101、翰林學士尚書職方員外郎賜紫緋魚袋李讓夷
佛性無着,佛言有歸。猗歟此經,得歸之微。外忘空相
102、內泯是非,乃與經義,終日不違,有能信嚮,或善發揮,珠心相印,其殆庶幾。
翰林侍書學士 尚書庫部郎中賜紫
103、金魚袋柳公權
昔須菩提,見佛請益。聞大般若,信解開釋。不有不空,非言非
寂。以如立義,以筏喻跡。揣磨一經,前後六
104、譯。今之而七,畢竟斯獲。
105、大夫行左領軍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
千戶崔談峻宣令臣進所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刻碑本,
106、右臣奉
宣如前者,殊光忽及,祗荷不勝, 刪綴不堪,心魂戰灼。伏以此經梵本達中土者非一,並歷代琢磨,分書佛惠,窮真
107、入奧,名悟所長,苞其體即塵色同歸,析其言而證用差列,偕以鳩羅最上,美冠後來,然不拾精華,猶誤珪璧。恐絕編隱耀,匣智
108、鏡於闕文,使蠹軸韜明,鎖心燈於墜典。夫大乘有教,語必生知,探討舊章,果逢新說。所以搜諸異義,一貫羣宗。為粗愚卻妄之程,
109、豈上達不刊之法。臣慚為小善,遂刻
私名。伏奉恩化,不敢追改,無任惶怖之至。前件經本謹隨。伏奉進謹進。
110、大和四年七月廿六日
特進行右威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臣楊承和狀進。
(所進之經,伏奉其年八月七日
111、勅並下左右街功德,使令編入藏經目錄,訖其石經,
在上都興唐寺中安立,初刻八分之體,讀者多誤會,所以翻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至大和六年春 功畢。
112、
翰林待詔朝議郎處楚州司兵參軍上柱國賜緋魚袋唐玄度篆額朝請郎前行右衛倉曹參軍唐玄
序模集將仕郎試太常寺奉禮郎上騎都尉)
读雪楼孙芝田珍藏
《唐集王字金刚经》释文
新集金剛經序
弘農楊皋述
金剛經前後六譯,各有異同,然貝葉皆自西來,而五天音竸韻非一,傳授者所貴,道存褒貶,義切錙銖,如小失佛心,即大訛秘印,今合諸家之說釋,言寡而理長,語近而意遠者,即當纂集,況如來演教,本為大乘之人,中下狐疑,聞法不能曉了,或立無破有,或取實捐空,爭馳妄車,背跡中道,曾不知有為者是無為之體,無為者是有為之用,若有實有,此見未常,以無實有,此心斷滅,夫真如之理,都在有法無法之間,證現涅槃,不離妄相實相之內,似考擊金石,知理亂之風者,聲本乎樂,而應在音,非樂不能流其音,非音不能顯其樂,音之者,入耳不知所自,無象而感人心,求之於樂,無聲何以審音,求之於聲,無樂聲從何有,善趣其用者,不可捨其聲,不可捨其聲,善得其理者,不可取其聲,不可取其聲者,今者以樂比法教,以聲同修行,以音喻佛性,如光焰含體,明在其中,絕焰求光,明不可得,即老聖有無相生,我佛非法非非法之義也。是故令功者物,證理者心,心昧即物無所歸,物昧即心無所守,是以心因法悟,離法而存心,佛在法中,有法而非佛。諸入菩提行者,但勤修一切善法,於此見中而不取,相即合無,生最上之理。皋迷夫也,小諸傾襟豈淘塵惑,眾源潤想,方洗繁疑,燃入闇之寶燈,獲在領之無價,所學為己,不足教人。時大和元年也。
新集金剛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大菩薩及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日初分整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結跏端身,正念不動。諸比丘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退坐一面,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承佛威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向佛恭敬而立,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能以最勝攝受諸菩薩,能以最勝付囑諸菩薩。世尊!云何菩薩大乘中發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能以最勝攝受諸菩薩,由無上利益故,能以最勝付囑諸菩薩,由無上教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
「行菩薩乘者,當生發起之心:『願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雖度如是無量眾生證圓寂,已而無度一眾生入圓寂,想應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若菩薩有度眾生想,即非菩薩。何以故?由有我相、人相、作者相、受者相,更求趣者相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之所施者,於事於已於色聲香味觸法者無所住,而行布施。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者,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佛言:
「若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但如我所教住於無住。
「須菩提!汝於意可以身相成就具足勝德觀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頗有眾生,聞説是是經之相於此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具戒德福慧之人,已於無量千萬佛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者,聞是章句,實生信心,乃至一念即如來以佛智悉知佛眼,悉見佛慧悉覺知,是人生如是無量福德,取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此菩薩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相亦無相。是菩薩若心取相,或取法相,及非法相,皆着我、人、
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是義故。
『汝等知我法意,以筏為喻,是法應捨非捨法。』
故佛告須菩提:
「如來於無上菩提有法得耶?有法說耶?」
須菩提言:「如我所解佛義,如
來無所得,無所説。何以故?如來得無上菩提,現所證、所説、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真如之法當所差別。」
「須菩提!汝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故如來說福德多。未若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河沙寧為多否?」
答言:「甚多。」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况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人以七寶满尔所河沙世界,奉施如來,雖得福甚多,未如於經中,乃至四句偈等,究竟通利,為人正說,隨所有處開是法门,以此福德勝前福德。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靈塔,何況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成就無上希有之法,如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似佛。」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如來於法有所説不?」
「不也,世尊。如來於法無所説。」
復告須菩提: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答言:「甚多!」
「須菩提!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汝意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應正等覺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是相,是名為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未如通利此法,恭敬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人宣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法威力,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今者所說此經,為最上乘者,作諸義利,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悟無上希有之法,則於此甚深經典,能生實相,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經,信解不足,為難。後五百歲,有眾生恭敬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我相、人、眾生即是非相。是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若有人聞是經典,不驚不怖者,當知是人成就希有之法。何以故?此法如來所說,是第一波羅蜜,此波羅蜜,無量諸佛中是説,即非第一是名第一。須菩提!説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是名忍辱。何以故?我昔為歌利王,斷截支體,我於尔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我有是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於尔時,無如是等相。是故菩薩應離一切相,發無上菩提心,不住於色生心,不非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法,不住非法,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無所住而行布施者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如來說: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者,以諸佛如來離諸相故。須菩提,如來所説真如實語,此語不誑不妄。如來所得覺,證之法,此法非實非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以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有能受持修行此經者,佛以智眼,悉知悉見,是人成就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乃至千萬劫未若於此經典,信心不謗,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為人解說。
「須菩提!是經不可思議、無能與等。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能通得此法,教人修行,如來悉知是人,得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我身分能荷擔無上菩提。何以故?若樂小法者,有我、人、眾生,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解說。
「須菩提!所在之處,有此法门,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應恭敬,當知如佛靈塔,作禮右繞,以諸香花而散其處。
「須菩提!若人持讀開説此經之時,或遭輕賤,當知是人先世所造罪業,應墮惡道者,以今遭輕賤,故能消先業,速至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先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末世,能受持修行此經者,以我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我若具説者,人必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若人修行果報亦不可思議。」
尔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發菩提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諸菩提乘者,應願度彼一切眾生,悉入無餘涅槃。如是度已,而無一眾生實有得度,想當
生如是心。』
何以故?若菩薩心有度眾生想,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上乘。
「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頗有少法證菩提不?」
須菩提言:「如來於燃燈佛所,無法可證而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證菩提,若如來有法得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受記,作是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以無所得,然受我記,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真如之義。佛得菩提,實無有法。佛所得菩提現所證所説之法於中非實非虛。是故如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如來說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度無量眾生。』今寂滅者則不名菩薩。何以故?於法無有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功德』者,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諸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現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如來現天眼不?」
「如是,有天眼。」
「須菩提!如來現慧眼不?」
「如是,有慧眼。」
「須菩提!如來現法眼不?」
「如來有法眼。」「須菩提如來現佛眼不?」
「如是,有佛眼。」
「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世界,如
是寧為多不?」
答言:「甚多。」
復告須菩提:
「彼世界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汝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奉施如來,是人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得福甚多。」
「以福為有者,則如來不說得福多;以福為無,是故如來說得福多。
「須菩提!汝意云何?可以圓滿具足諸相觀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諸相觀於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色相具足者,非具足,是名具足。」
「須菩提!汝謂如來有所説法耶?莫作是念,若言如來有抽説法者,即為謗佛,何以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得,是名說法。」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佛得無上菩提,於法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得無上菩提,實無有少法可得。乃至如微塵法,如來無所捨,無所得,故説此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無上菩提;以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得平等性,修一切善法,證現了覺具足圓滿,則得無上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未如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汝意云何?汝謂如來度眾生耶?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眾生,如來所度,若有眾生,是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妄為有我。凡夫者,則非凡夫。
「須菩提!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如來。」
佛言:「善哉!如汝所説,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是故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识故難知。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無上菩提。如來證菩提不由相所得,若作是念。發心者行菩薩乘,人説諸法斷滅。何以故发來所説非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未如知一切法無我,無生,得無生法,忍功德勝前功德,以菩薩不取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不取福德?」
佛告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是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以不取故是菩薩取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是椇如實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說微塵則非微塵眾,是名
微塵。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執世界為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者,是法性之體,非可言說,但凡夫之人妄執是法,貪着所取。
「須菩提!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此言為正耶,為非耶?』須菩提!言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如來有見可説者即非有見。是名為見。
「須菩提!行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修,不生法相。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菩薩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奉施,如來若持讀此經,為人演説,乃至四句偈等,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有説若無是名正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新集金剛經讚
翰林侍講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守右散騎常侍鄭覃:
曠哉經說,悟彼心知,理超言象,迥出希夷。挹之莫測,迎之莫隨,乘茲般若,乃達精微。涅槃真性,妙極無為。研窮至矣,竟絕思議。
翰林學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源中:
釋尊傳旨,化導迷聾。五蘊何有,萬緣歸空。嗤嗤凡夫,受惡犯攻。塞途經源,摧人我峰。垢淨平等,生滅同風。如如不動,乃悟真宗。
翰林學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賜紫金魚袋許康佐:
金仙世尊,顯示妙門,無我離相,日照氛昏。筌意喻筏,入流本源。眾生誰度,諸法誰論。寶乘津梁,玉毫靈根。知見信解,因文寄言。
翰林侍講學士朝議郎守諫議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路羣:
百千劫內,十二部中。我四句偈,實為真宗。假利喻堅,破昏開聾。能降眾魔,大濟羣蒙。布金之地,刊石之功。昭示正法,流傳無窮。
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宋申錫:
六譯佛言,旨歸一致。言亦是空,了奚弘異。金口所說,經之奧秘。我本無着,行之則至。若觀色相,詎見心地。得其密微,錯綜精義。
翰林學士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崔鄲:
釋氏經典,莫非真正。惟茲至言,了得佛性。義極幽隱,理歸清淨。如觀水月,似拂塵鏡。泡喻知促,色身悟病,異彼羣蒙,朗然心瑩。
翰林學士尚書職方員外郎賜紫緋魚袋李讓夷:
佛性無着,佛言有歸。猗歟此經,得歸之微。外忘空相,內泯是非,乃與經義,終日不違,有能信嚮,或善發揮,珠心相印,其殆庶幾。
翰林侍書學士尚書庫部郎中賜紫金魚袋柳公權:
昔須菩提,見佛請益。聞大般若,信解開釋。不有不空,非言非寂。以如立義,以筏喻跡。揣磨一經,前後六譯。今之而七,畢竟斯獲。
唐大和四年正月十五日建進經狀今月廿五日,伏奉金紫光祿大夫左領軍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談峻宣令臣進所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刻碑本,右臣奉宣如前者,珠光忽及,祗荷不勝,刪綴不堪,心魂戰灼。伏以此經梵本達中土者非一,並歷代琢磨,分書佛惠,窮真入奧,名悟所長,苞其體即塵色同歸,析其言而證用差列,偕以鳩羅最上,美冠後來,然不拾精華,猶誤珪璧。恐絕編隱耀,匣智鏡於闕文,使蠹軸韜明,鎖心燈於墜典。夫大乘有教,語必生知,探討舊章,果逢新說。所以搜諸異義,一貫羣宗。為粗愚卻妄之程,豈上達不刊之法。臣慚為小善,遂刻私名。伏奉恩化,不敢追改,無任惶怖之至。前件經本謹隨。伏奉進謹進。
大和四年七月廿六日特進行右威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臣楊
承和狀進。
(所進之經,伏奉其年八月七日勅並下左右街功德,使令編入藏經目錄,訖其石經,在上都興唐寺中安立,初刻八分之體,讀者多誤會,所以翻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至大和六年春功畢。
翰林待詔朝議郎處楚州司兵參軍上柱國賜緋魚袋唐玄度篆額朝請郎前行右衛倉曹參軍唐玄序模集將仕郎試太常寺奉禮郎上騎都尉)
读雪楼孙芝田珍藏
2021年2月21日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