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2021-01-19 10:03:29)
标签:

练字

书法

文化

孝感

杂谈

分类: 【古代碑帖】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翻墨本

北宋汇刻丛帖《大观帖》全 10卷,为大观三年 (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

《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如《淳化阁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2字,《大观帖》把它合拢了。此帖笔画沉着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锋颖毕露,如同手书,原石早佚,传世拓本无全帙。此拓本虽是残卷,但珍如拱璧。

临川李氏本,每册均为红木面刻翁方纲题签,有“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藏印 110余方,翁方纲、李宗瀚等跋 18 段。聊城杨氏本有“迪志堂印”、“大雅”、“范大澈图书印”等藏印 100余方,并有崇恩、王拯,孙毓文等跋。此2种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第 7卷,南京大学藏第6卷。

《大观帖》自北宋以来流传即已不多,传世残编,几乎成为孤本。今海内公家收藏有三处。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二、第四、第五卷。此三卷为明代诗人、学者王世贞旧藏,入清有乾隆间享有盛名的诗人、学者、金石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翁方纲跋。故宫另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等卷残本合装一册,为清杨氏海源阁旧藏,中有诗人、鉴藏家和书法家崇恩跋。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六卷,为翁方纲旧藏,中有翁氏跋及评语。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归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七卷,经清初诗人、书画家、鉴藏家宋荦、张镜菡递藏,中有与翁方纲同时的诗人、书法家王文治以及清末书画家赵世骏等人的题跋。

此外,民国二十年(1931),神州国光社石印王世贞旧藏《大观帖》第十卷一册,惜乎原本已不知所在。

《大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工,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

《大观帖》原石的宋拓残本2种。临川李氏本存2、4、5卷,白麻纸,淡墨拓,剪方装,2卷存24开半,4卷存 14开半,5卷存16开半,纵30.8厘米,横28厘米;聊城杨氏本存 2、4、6、8、10共5卷,白麻纸,乌墨擦拓,剪方装,2卷存13开半,4卷存14开,6卷存3开半,8卷存14开,10卷存16开,每开2页,每页纵32.3厘米,横20.9厘米。

《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为王羲之书。


释文(已校对):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历代名臣法帖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羲之死罪!小大悉以來未?惶不可懷。未復临海問,懸情。計賓命行應至。遲卞公還具。承問,妹極得散力,以為至慰。期等故尔耳。因緣不多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白,羲之死罪。不審定何日當北?遇信復白。遲承後問。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適桓公十月末書,為慰。云所在荒甚,可憂。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殷生數問北事勢,復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數面不?或云頓歷陽,尔耶?無緣同,為歎。遲知問。呙癫豢傻茫數茫簧鯌]叛散。頃為此足勞人意。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八日羲之頓首:多日不知君問,得一昨書,知君安善,為慰。僕比小差,而疲劇。昨若耶觀望,乃苦輿上隱痛,前後未有此也。然一日一昔,勞復不極,以此為慰耳。力不(一一)。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乡里人乐著县户,今送其名,可为领受。君顷就转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
顷还,少敢脯,又时敢面,亦不以为佳。亦自劳弊,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散系转久,此亦难以求泰。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具。王羲之上。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此书因周常侍,想必至。吾惟辨,辨便知,无复日也。诸怀不可言,知彼人已还。吾此犹有小小往来,不欲来者其野,近当往就之耳。不大思其方,不见可久理,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而任之者悠然,此可叹息。得西问,无他,想彼人甚平安。此粗佳,玄度来数日,为慰。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德意。君颇泠不?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匈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得书,知足下问。吾既不佳,贤内妹未差,延期。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须狼毒,市求不可得,足下或有者,分三两,停须故示。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虔,月末当去。重熙旦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便西,与刖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安西帖》:一昨得安西六日書,無他,無所知說,故不復付送,讓都督表,亦復常言耳。
阔转久,劳想岂舍,知足下常得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之,卒未近缘如何?足下数令知问。
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问,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王羲之白。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周益州送此邛竹杖,卿尊长或须,今送。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阮公故尔,可忧,时放恕大事,今令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速言,何方(一「作万」。)守笃,大炙不得力,而从事以至,甚无计。自必出,唯须小佳。铁石今出求救,足下可复助,且令得通。
家月末当至上虞,妹亦俱去。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此蒸湿难为人,得示,知足下故尔堪行,想不成病耳。吾至无赖,行克,王羲之顿首。
不得西问,耿耿。
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亩,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贾。
谢生多在山下,不复见,且得书,疾,恶冷,耿耿。想数知问,虽得还,不能数,可叹。不审比出日集聚不?一尔缅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仆时行以十一日而不保,如比日便成委顿,今日犹当小胜。不知能转佳不积不?卿至,劣劣。力还不具。王羲之白。
不审复何似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
伦等还,殊慰,意增慨。知足下疾患小佳,当惠缘想哀能果。迟此善散,非直思想而已也。寻复有问,足下以数示,由为诸,力不具。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久意。果去,当南视汝等也。
一昨得安西六日书,无他,无所大说,故不复付送。让都督表亦复常言耳,如兄子书道嵩自必果,今复与书督之。足下敕令至,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黄甘帖》:奉黃甘二百,不能佳。想故得至耳。船信不可得,不知前者至不?
尊夫人不和,想小耳。今以佳,念累息。卿
并与远书也。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还具示,王羲之。
取卿女智为长史,休种知何似,耿耿。
适欲遣书云得示,知足下得谅以为佳,甚慰。知多疾患,念劳心。吾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故不欲食,比来以为事恐不久,邑邑思面,行故果之。王羲之。
此郡之弊,不谓顿至於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逸而能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忽,小都冀得小差,须日当何理。
(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适太常帖》:(适太常、司州、领军诸人廿五、六)书,皆佳。司州以为平复,此庆庆可言。余亲亲皆佳。大奴以还吴也,冀或见之。
《司州帖》:司州供给寥落,去无期也。不果者,公私之望无理,或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司州帖》:复是福。得大等书慰心,今因书也。野数言疏平安定。太宰中郎。
《里人帖》又称《乡里人帖》:近因得里人書,想至。知故面腫,耿耿,今差不?吾比日食意如差,而髀中故不差,以此為至患。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至不可勞,力數字,令弟知聞耳。
疾患.差也.念憂勞.王羲之頓首。
想弟必有過理.得蹔寫懷.若此不果.複斯欲難冀.臨書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多歎.吾不復堪事.比成此書.便大頓.
廿日羲之頓首.節日感歎.深念君增傷.災雨君可也.
仆可耳.力數位王羲之頓首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定聽他母子哀.此遂不還.可令未也.
適重熙書如此果爾乃甚可憂.張平不立勢向河南者.不知諸侯何以當之.熙表故未出不說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

荀侯疾患.想當轉佳耳.若熙得勉此一役當可.言淺見實不見.今時兵任可處理.
二謝在此.近終日不同.同此歎恨不得.方回知歐後問.令人怛怛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已校对))(68图)明 陈老莲 王羲之像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睿鞔洳檠椅薏火б劳豸酥G宕湟员Т蚱铺У姆段В豸酥氖槭サ匚蝗晕炊 !笆槭ァ薄澳省彼溆小笆セ敝樱来摇拮樱ü冉稀Γ薏恍脑贸戏,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