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湖北新冠疫情比较(4)

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湖北新冠疫情比较(4)
三、治刚病——瞧瞧成功控疫模式
我们前面看到过湖北惨胜的抗疫,也看到过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的抗疫,特别是美国和西班牙,公布数据与模型数据高度吻合,就像是那个模型设计者画出来的一样。
前面我也讲到过扁鹊的例子,他的大哥治未病,没有名声,他的二哥治刚病,名声不大,他治重病,因此名声鹊起。注意声名鹊起这个成语好象与扁鹊有关似的,其实没啥关系。
美国既然想甩锅给中国背,我前面通过数据分析、时间分析,下结论说美国的疫情爆发与中国没有关系,是他们自己耽误了采取行动的时间。根据美国数据模型,美国如果每提前4天采取行动,则他们的确诊病人就会下降一半;提前8天采取行动,则他们的确诊病人就会下降到现在数量的1/4左右;提前12天采取行动,就会只有现在数量的1/8左右;提前16天采取行动,到昨天就只有1万人左右,即下降到现在的1/16;提前20天采取行动,到昨天美国的病人应该只有5000人左右。
现在我要找的例子是,有没有比较早采取行动的,而且后面很成功防住了疫情的案例呢?而且是跟美国差不多同时出现第一例病人的?这样的案例图形如何表现?我找了一下,还真的有。
这就是上海。
不多说,先上上海的图:

这是上海的图。从第一例病人开始,到3月29日的走势,是蓝色线。黄色线是根据上海的数据计算的他们早期的模型走势。
上海第一例病人确诊时间是1月20日,来自武汉。他的第一波上升,是国内病情走势图,既有上海本地的,也有国内的外地输入的。这个走势其实到2月中旬基本就控制住了。上海国内感染的总人数现在是339人,到2月27日,就已经达到333人,从2月27日到3月29日,就只增加了6人。第二波上升,是境外输入病例,最早是3月5日,到3月29日,境外输入病例达到159人。也即现在影响上海抗疫的,主要是境外输入病例。
上海第一例病人确诊时间是1月20日,是1月15日到上海的,1月22日,美国第一例病人确诊,比上海晚两天。我们先比较两地的结果:到3月29日,上海确诊病例为498人,美国为143025人,即使算上境外输入病例,上海病例数只有美国的0.348%。到我写这个字为止,上海病例是516,这两天从境外输入病例18人,美国为189035人,上海病例数仅是美国的0.273%;
我们不是要说上海有多低,而是要搞明白,上海和美国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差不多,美国是1月15日到美国的,22日确诊,上海同样是15日到上海的,只是确诊时间提前两天,是20日。这两地以后的走势怎么相差那么大呢?也就是美国怎么没有做到跟上海一样呢?
其中的秘密就在第一阶段的数据里:
我们先看上海这一阶段的走势,从1月20日到2月9日,一共20天。这20天中,上海模型数据也是指数型增长,日增长率有多高呢?高得离谱,34.8208%;对,你没有看错,就是34.8208%。可这并不是最高的,比较高的时间是在2月1日,从1月20日到2月1日的12天中,上海公布数据的指数型增长速度是62.4505%。没错,就有这么高。在我过去的研究案例中,指数型增长这么高的增速,只有中国土地出让金年增速达到60%以上。这里是第二次。但经过8天一天天的下降,到2月9日,就降到34.8208%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再给出两个图:
第一个图,美国从1月22日到3月18日的走势图,为什么选择3月18日,因为这天,美国模型数据与实际公布数据相差最大,达到最大值。即实际公布的数据比模型数据低太多了,相差11978人。从这第一个图可以看出,美国模型数据在多数时间内,是运行在上面,而实际公布的数据,在多数时间内是运行在模型数据图的下面。
3月18日,模型数据是19778,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数据是7800人。二者相差近12000人,差距达到最大值。
第二个图是从1月22日到2月23日美国疫情数据和模型数据走势图的差别,选2月23日,在于美国公布的疫情数据,这一天还没有起跳,从24日起,就开始上台阶往上追了。
总体来说,美国疫情数据这第一阶段的走势,模型数据在上面居多,公布数据在下面居多。这是第一个特点。上海则刚好相反。蓝色线都在上面,到后来才被模型数据赶超。
第二个特点是,模型数据和公布数据之间出现剪刀差,且越来越大,达到最大值以后,公布数据开始向上加速,并最终超越模型数据。上海刚好相反。蓝色线一直在上面运行,与黄色线形成剪刀差,越拉越大,然后黄色线向上发力,直到越过蓝色线。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差别,我们再看下图:
这个图上的数据,类似于上海图中最左边那一段的数据。形态非常像,极像人的眼眶,只是没有眼珠而已。两个图的相似段,上海公布的数据没有多少变化(除了时间长点外),变化了的是,第一个图下面的那条线是上海疫情模型数据图,这个图下面的那条线,是美国初期公布的数据图。从1月20日到3月7日,美国公布的数据,就是下面那根蓝色线。它同第一个图中上海的模型数据极为相似。
为什么极度相似,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指数型增长。
大家注意这两条线,开始的时候,上海的增速是很高的,到2月10日,日增长34.8208%;但是美国才多少呢?我们前面有过计算,从开始到2月23日,图中蓝色线没有加速的那天止,是32天,日增速只有9.4468%。
这是开始段,差别很大。
开始段过后,后面两条线,上海开始基本走平,而美国开始加速。也就是上海最初高速增长时,美国就躺在地上,后来上海走平时,美国就开始加速,高速增长。
这个图上的两条线,很能说明问题。美国的蓝色线是,开始很长时间一直横在那里,时间是一个月出头,几乎一动不动。然后突然起跳加速,很快速地就拉上去了。这正是指数型增长的特点。上海呢,开始增速很快,几乎一开始就一路狂奔,然后减速,再到2月中旬,就基本横在那里,然后一动不动装死似地,就像美国最初那样。两者的表现,完全相反。
也即这个图,上海的左边,跟美国的右边特点相似,上海的上边,跟美国图中的下边表现一样。二者完全相反。
为什么相反呢?因为上海从一开始就让疫情充分暴露,简单说就是,应测尽测,测出病人就隔离治疗,测出病人就追密切接触者,追到密切接触者就隔离,尽早出台一级响应,普通市民一样也隔离,全力防止人群聚集。
上海1月20日发现第一例病人,1月24日出台一级响应措施。那天上海病人是33人。正因为积极检测,严格隔离,极早响应,上海一开始的数据非常高,前12天62.4505%的日增速,前20天34.8208%的日增速,同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湖北的数据相比,都是高得离谱的。这正是上海很早就开足马力检测,应检尽检的结果。
全检测了,数据就高。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检测全搞完了,隔离就起作用了,相互不传染了,检测也检完了,没有新增的病人,那个时候,数据就自然而然地打横了。
美国呢,开始则没有任何行动,漠然视之,白白耽误了从1月22日到2月23日这一个多月。哪怕到3月1日反应,也来得及。可美国是在什么时候反应的?当数据在几百上千时,纽约市长说坚决不干预,不禁足,然后看看纽约数据到10000例了,那个时候才反应,这疫情不爆发才怪呢。
你看上海是什么时候反应的?发现第一例病人后的第4天,33例病人就反应了。纽约是到1万例病人时才反应。这个才是上海纽约对比图中隐藏着的秘密。
也就是,如果美国提前到与上海差不多同时行动,同样禁足,同样应检尽检,同样做好隔离,最后结果是什么呢?
到昨天的数据,美国16.48万人,时间是69天。美国如果提前32天行动,数据就会是640人。跟上海模型就差不多了。
那时美国疫情的走势,就会与上海的图形类似。
正如我们所言,治刚病,上海疫情的走势图,正是治刚病的极好体现。湖北的抗疫走势图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时,至少是及格的,如果只考虑封城后的表现的话,是优秀的,可是如果同上海的抗疫走势图相比,湖北表现不及格。原因正在1月23日之前,湖北和武汉以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根本就不想抗疫。而这个正是西方所采取的策略,特朗普直到最近几天,才有点要改变这个策略的意思。只不过在最初的阶段,湖北是不报和不检测,西方是不检测和忽视,认为这是东方人的病,认为它们在民主自由的西方不可能流行。意图有点差别,但表现出来,其实是很相似的。只有上海的图形,与他们才是真的不相似。
这两种不同的策略,才是上海和美国疫情图最终形成天渊之别走势的内在原因。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无症状感染者,我3月29日文章中的判断是对的。对湖北的数据而言,相当比例隐藏在观察者群体中。昨天的数据出来了,湖北观察人群数量是1230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是982人,占比近80%;全国观察人群是20314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367人。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将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列入新冠肺炎之中,查出来后直接放到社会上去了,这就会感染其他人。这种说法极其缺乏流行病学常识。防疫重点是解决三个问题: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感染了的,无论是不是新冠肺炎,是有症无症者,或疑似患者中感染了新冠病毒的,都是传染源。全国如此大规模抗疫,这样的传染源,一定会隔离,除非他们两次或两次以上转阴,不再具有传染性了。这是常识。观察人群屡清不掉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没有痊癒。那么河南那例为什么出现了,是因为河南有个工作没有做到位。什么工作?刘医生隔离14天期满,没有进行两次核酸检测,看没有症状就放出来了,然后就感染了另外两个医生。因此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