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速率与百分率

标签:
证券股票百分率斜率速率 |
关于速率与百分率
我们先解一道算术题:
甲乙两地相距6124米,某人跑步从乙地前往甲地。前13分钟他跑到甲乙两地之间的丙地,丙地离甲地1664米,这时他发现自己的东西掉在来时的路上,然后他折回去寻找,到离甲地2100米处找到了。于是他再回头跑往甲地。如果他仍以原速跑向甲地,那么7分钟后他位于什么地方?如果他7分钟后仍然离甲地1276米,那么他后7分钟的速度是多少?
我们可以计算这个算术题:
前13分钟,这人的速度是:V1=(6124-1664)/13=343.08米/分。
从2100点起,他以原来的速度再跑向甲地,则7分钟后,他位于:2100-343.08*7=-301.56米,即他已经跑过了甲地.
如果7分钟后,他仍然离甲地1276米,那么他后7分钟的速度是:V2=(2100-1276)/7=117.71米.
即这人前13分钟和后7分钟的跑步速度并不一致,它们是两个速度,而不是一个速度.
但这两个速度,相对于6124和2100点的比例来说,是一致的.343.08/6124=5.6%;117.71/2100=5.6%.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duandy
47分钟前
我从安总这儿学了太多的东西,如各分类指数比较、大底大顶判断、国内伪通货膨胀问题以及国际石油期货、美股和港股走势等,是我在新浪博客见到的最精彩的内容。我对过去点位的计算思维实际上是从安总那儿来,即每天/月以平均的固定点位下跌,只不过我是以固定的下跌速率(%)来计算的。同样,对未来点位的预测思路亦然。1664点是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1-12月未创新低,12月最高点2100点,如果未来几个月不创新高,那么以月跌5.6%计算出未来可能的点位。但这样计算确实不准确,因未来是未知的。但我认为从6000点下跌600点和从2000点下跌600点肯定不能等同看待,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安总以每天/月的固定点位计算未来的下跌点位欠妥。
"第二,duandy的计算是有问题的。按照duandy的计算,大盘平均月下跌5.6%,这里是用6124来作为参照来计算的,即是月下跌6124的5.6%,月跌343点。而duandy后面算出五个月下跌39.2%,却算的是2100点的39.2%,而不是6124点的39.2%。6124点的39.2%是2400点,2100点的39.2%才是823.2点,这有很大的差别。duandy在这里不自觉地将速率换了。"
可见,安总将固定的点位作为速率,而我以固定的百分率为速率。6000点下跌600点跌10%,即投资6000元亏600元,而2000点下跌600点跌30%,即投资6000元亏1800元,如果在2000点投资6000元亏600元,只需下跌200点足矣。这就是我为什么用百分率计算。
duandy 谈了固定百分率问题,这里要谈四点:
第一,百分率问题与速率问题,是两个问题,而不是研究同一个问题.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第二,固定百分率问题,也有个基准。比如上面的题中,6124的5.6%是343.08米/分,2100的5.6%是117.71米/分。你把比较的基准换了,就没有办法比较,而且它也不是固定百分率,而是相对百分率。固定百分率,一定是针对某一个数而言,否则怎么叫固定?而且从研究的角度,这种相对百分率没有价值。因为那样算下去,你可以得出无数多个标准。你可以尝试换到4778,2990,2566,1802点上去试试。结论是没有办法比较。标准不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6000点与2000点,因为分母的不同,同一个数除它们得到的结果相差3倍,这是个基本的分数问题,两个分数相比,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点是分数常识,不需要解释。
第四,速率这个词,是我为研究趋势下跌或上涨的速度而使用的。原先用斜率或速度,现在用速率。它的源头基于两个,速度和斜率。其中斜率是平面解析几何里研究直线时要使用到的。速度和斜率与大盘的未来都高度相关。徐小明有缓跌对应急涨之说,表明他已经窥探到了斜率对于研究的作用。而百分率只是一个百分率,它不是速度,也不是斜率。而且,即使是百分率,最后一定要还原到速度上去,即固定的点位,你不还原到点位上去,所谓的固定的百分率就没有意义,就像前面最终要还原到1276点上去一样,而一还原到固定的点位上去了,就会出现换速。那么这就不是研究趋势,因为同一趋势它的速度应该是一致的。这里面是有严格的分野的。
至于2000点时跌两百点亏损10%之类,那是另外的问题,而不是研究速率。做研究来说,不应该将两个问题混淆为一个问题。尽管我前面计算的结论有负值,但它是有价值的。负值和过分低的,都表明它不可能出现,那么趋势只会转头。因此我才极其肯定地说,今年春天,它一定会向上突破5522点到2100点的连线。我研究问题时,经常会得出一些看似无用的废话似的结论,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有用。比如前些时所说的机构出错的三种情况,相信有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废话,但逻辑明白的人,一眼就能发现它的逻辑完备之处,发现从那些看似废话的初步推论中,可以推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来。比如A股的价值重估。这将是今后若干年中会被机构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像当初我提出的定价权问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