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选登(四):江漂(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届“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

分类: 心得与感悟 |
永远照亮我人生道路的一座灯塔
江 漂
匆匆人生三十载,回首22年求学生涯,究竟是什么促使我始终求知若渴,善学善思?我想应该是我求学生涯中遇到的一位位良师,他们犹如灯塔,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照亮前行之路。在众多良师中,我的导师——张维忠教授是我人生灯塔中最威严耸立的那一座,时刻指引着我前行。当我取得一点点成绩时,他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当我失意或沮丧时,他总会用亲切的话语鼓励我,当我遇到困难迷茫时,他总是引导我一步一步踏实前行。他是我人生道路上最明亮的一座灯塔!
最近,浙师初冬的阳光洒满窗台就像一股暖流流入我心底,总能勾起我六年多前的回忆,仿佛一切犹如昨日。2015年的四月天,也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浙师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焕发着春天的朝气,在偌大的校园里我向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同学问路“同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怎么走”。研究生的复试如期而至,面试那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小心地推门而入,当五双眼睛顿时聚焦于我时,顿时让我更加紧张。当我看到坐在最中间位置的张老师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迷人的小酒窝、以及面带微笑的脸庞,记得张老师当时十分和蔼可亲地跟旁边的潘老师说:“这位同学的分数很高”。正是这句话使我迅速调整心态,对自己充满自信,以至于在钱老师和潘老师基础提问后,在后续的面试环节中我竟敢和张老师“争锋相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有史以来胆子最大的一次跟张老师辩论。我出来后,同学问我情况,我说我跟中间那位张老师辩论起来了,同学说中间位置是C位,大佬坐的,我竟然不知这个常识!我有点懊恼,估摸着此次面试兴许就凉凉了。转眼几个月后,到了开学季双向选导师的时候,我小心翼翼且郑重地在第一选择里写下张老师的名字。后面大家交流后,发现有位数学系的同学第一选择也是张老师,我当时心想,估计这次拜入张门真的就凉凉了。当我垂头丧气等着宣布结果时,耳边传来张老师成为我的导师的消息,顿时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会后张老师领着我和另一位同学在去往1幢浙江省基础教育中心办公室的路上,大致讲了下三年的规划以及未来就业或深造的情况,话音刚落,我就对张老师说:“张老师,我要考博的。”张老师面带微笑地说:“那你首先要在你们课程与教学论方向里脱颖而出。”张老师的这句话我始终谨记着,也鞭策着我后续的学习。从四月到九月与张老师两次面对面的交流,张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温婉学问人的气质以及那令人深刻的微笑——温和而有力量。也许浙师的老师们都是如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就怀着这份对未来的期待来到“浙”里,开启了我的硕士求学生涯。
“融入浙师,熟识您,坚定且有动力”
从复试到选导师,我好像总是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然而正式进入拜入张门后,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张老师“四两拨千斤”的独特育人方式。我们每位弟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秉性,老师却总能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对我们进行因材施教,引导我们做最好的自己。研一的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论文小白,然而在读的师兄师姐们可是发过了C刊、C扩和北核的硕士生啊!反观我自己,连这些期刊的级别都不清楚,更别谈如何写论文了。张老师教导我说:“第一学期不着急写论文,在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先学会走再奔跑,饭也是一口一口地吃的。”张老师的话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使我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研读文献,一点点的积累,让我坚定且有动力。2016年5月,我将自己正儿八经写的小论文在反复修改后,终于给张老师发了邮件,也许他并不知道,邮件另一边的我是十分坐立不安的,短短几十个邮件文字我竟然掂量了一个多小时。几日后,张老师露出欣慰的微笑对我说:“比刚入学时进步很大,论文发表的可能性很大,看,这就是你比之前的自己有了一次飞跃。”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于研一暑假在《外国中小学教育》公开发表了处女作,随后在《数学教育学报》也发表了论文,当时的喜悦和激动至今难以忘却。在硕士三年的期间,我对张老师满怀敬畏之情,也充分感受到他对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学术上的引领。硕士期间,张老师也正值身体不适,但是他为了不让我们担心,从来不言说他的困难,身体稍微好转就指导我们学术,他兢兢业业的精神也鞭策着我们要自觉刻苦学习。学在“浙”里三年,张老师带我走进了数学教育研究的殿堂,坚定了我做学术的决心。
我是带着遗憾离开“浙”里。因为我在研三放弃了最好的考博时机,我第一次作为张门弟子身份和张老师说的第一句话“老师,我要考博”就像一个清脆的耳光打在我的脸上。其实在研究生后期,张老师也多次引导我报考知名高校,但是当时我却没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放弃了最初的梦想。在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张老师依然很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也常将工作上的琐事向老师叨扰,老师总像父亲般给予我工作上的建议和帮助。张老师之前研究数学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初中,然而为了使我能更好地展开工作,张老师竟亲自到我工作单位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会议上张老师对大家说:“我来这里感到很亲切,主要是我的学生在这里,她刚工作,还有很多不会的还需要你们多带带她”。张老师的话让我在一个陌生的新单位倍感温暖幸福,张老师的此行此举也使得单位领导和同事都非常羡慕我有位好导师。我工作后一直为自己没有考博感到懊悔,也愈发觉得做学术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张老师明晰我的想法后,不仅没有责备我当初不听他的建议应届考博,还给我理性分析,帮我引荐心仪的备考学校和导师,带我参加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备考博士的期间,我真切感受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应届生考博,作为往届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那时我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备考,身体和心理都要承受着双重压力,张老师也一直鼓励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老师用他那大西北秦腔调的家乡话对我说:“在我们老家有句俗语‘不怕慢,就怕站’,意思是不怕走地慢,就怕停下来。你虽然错过了当初应届考博最好的时机,但是相比今后漫长的人生路,只要一直在进步,哪怕很迟缓的进步,一切都来得及,最怕的是停下来,止步不前。”张老师的鼓励和开导总能让我豁然开朗,有点明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了。之后我觉得前方的路渐渐明朗,让我对考博也充满信心。每每想起这些,最让我感动的是张老师永远站在那,在我需要的时候,他总是无条件的帮助我,在我觉得人生迷茫时,就像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踏过千山万水,一路披荆斩棘,2020年8月当我收到浙师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时,感到十分亲切又激动,一想到可以再次回到张门,能再次接受张老师耳提面命的教诲倍感欣喜,能再次得到恩师学术上的指导倍感珍惜。同时也为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感到欣慰,因为两年曲折考博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再次作为浙师人的机会。重回“浙”里,看到同学们热情洋溢的笑容,老师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真的好亲切,当我走到星月湖回忆起往日和师姐们经常散步于此,一起交流学术分享生活的场景却只能追忆时,未免会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然而这些似乎恩师早已预料到,早在开学前,张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回到熟悉的环境是利弊交织的,对于我而言由于硕导和博导是同一位老师,人生中少了一位贵人相助,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硕士阶段的固有思维,博士阶段的学习更要积极主动、胆子大一点,不要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你做错事是很正常的,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出错呢,你说对吧?”从张老师那质朴的话语里,我深深体会到他对我未来博士阶段学习的期许,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加坚定有方向。张老师就像一颗沉甸甸的麦穗,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德高望重的张老师待人接物始终是谦逊、彬彬有礼的,这一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弟子。读研时,张老师最喜欢和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断超越自己、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这一次重新回来读博,意味着和过去的我说再见、整理行装、扬帆起航。人生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和自己的较量中慢慢蜕变、逐渐成长。我也深知读博的艰辛、尤其作为大龄女博士生,也许前方的道路不一定平坦,但依旧会砥砺前行,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出众的文采,谨怀着一份情真意切的感激之情将此文献给我那可爱可敬可亲的恩师张维忠教授。回想过去六年多的点点滴滴,由衷感谢恩师这些年来对我的包容和教导。时光飞逝,想起能与恩师朝夕相处的博士学习时光只剩下两年多了,一种离愁的思绪又涌上心头。虽然我并非聪慧的弟子,但恩师的良苦用心我一直都明白。您像一颗参天大树,挥动的手臂摇落了满树的硕果;您像慈父一般默默付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人生价值;您犹如海上灯塔,时刻指引我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您的光芒照耀之下,我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