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选登(五):李福军(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届“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

分类: 心得与感悟 |
李福军,男,1971年10月生,2002年9月—2005年12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维忠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数学)。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现担任浙江宁海海亮学校副总校长,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
一入张师门
没来浙师大以前,就听说师大有个很牛的老师——张维忠教授。在期待和憧憬中,一个中等身材、有点卷发、带着一个大酒窝的中年汉子走进了我们的教室,开启了张门的故事……
一、初入张门
片断一
有感于我们的诧异,这位中年汉子操着略带秦腔的口音开始自嘲:大家是不是有点奇怪,传说中的张教授很厉害,是不是真人版的让大家有所失望……前几年我也一直不习惯,一下金华火车站,出站口检查时,保安往往要多看我几眼,那眼神好象我是逃犯,而查看身份证上住址写着是浙江师范大学时,好象觉得我这身份证是假的,明明长着民工的样,却是一个教授的范,这么多年了,已渐渐习惯了,正如现在已经习惯于大家的眼神……
片断二
当然调侃中有时也带着严肃:我的名字叫张维忠,大家一定要注意,名字不能写错,如果把“忠”写成“中”了,说明没有心了,如果你的论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差错,那肯定是过不了我这一关的,对人的尊重是要记得并写全对方的姓名开始,更何况是你的老师……说这话时张老师是带着调侃的口吻,但明显带着一丝的威严,让人感到不敢冒犯。
片断三
涉及到学术问题时那是另一种的严肃:关于学术纪律,那是严肃的事,首先是不能一稿多投,往往有些初入道者在完成一篇稿子后,就向多家杂志社投稿,有时会造成同一文章被多家杂志社录用,甚至出现了在多处发表的情况,这是很严重的学术事故,既有可能被杂志社终身封杀,甚至会被杂志刊文谴责。当然更严重的是论文抄袭,那是更严重的学术不端,个别人把别人家的论文改头换脸在别的杂志上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出事了还辩称把优秀的文章让更多人知道,这是更不能碰的红线,甚至会引发法律追责。
我们班是浙师大招的第四批教育硕士,也是最后一届的脱产班,是由张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正是这样的宽严相济,整个班级学风正,班级氛围好,那时凭我们班的组织力,还召开了首届浙江省数学教育硕士学术研究会,把已经毕业的前三届的学生再邀回学校,得到了当时受邀作学术报告的张奠宙教授和章建跃博士高度评价。
二、入室张门人
经过一年的脱产学习,在导师与学员双向选择中,张老师成为了我的导师,我有幸正式成为了张门弟子,在经历了短暂的小激动后,开启了作为张门弟子的成长过程。
片断四
在跟导师多次沟通后,我毕业论文最后选题是《数学交流及其能力培养》,张老师凭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向我推荐了几本相关专著和重要的学术论文,使我在短时间内明确了方向,随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论文框架到内容组织到最后的成稿都顺利的进行,当然也经历过好几次的推倒重来,在论文成稿的最后的20多天里,往往经历一天成文4000多字,但第二天又得删改2000多字这样的情况,正是有这样的历练,使我短期内科研能力大大提升,一年内有四篇论文发表,其中《数学交流: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发表在《中学教研(数学)》2004(12)的首页。
片断五
当然记忆中更有一次难忘的教诲。那是第二期的论文答辩,担任主席是我们既尊敬又害怕的号称“蔡刀”的蔡铁权老师,当时在整个师大教育硕士范围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做论文比较浮,有些人认为只要论文交上,到了答辩的环节,好歹总能通过吧,事先张老师已通过多种渠道提醒告诫过大家,但改观不大,那次答辩让我们终身难忘。当蔡老师用一贯的博学和“上帝般的记忆”(下面同学的私语评价),对我们同学论文中的问题进行犀利的批评,对与论文中的引用有更好的更为权威的叙述时,往往会进行整段滔滔不绝的背诵,既让全体成员折服,又让往常的不痛不痒的答辩氛围立马紧张起来,上面的答辩者头上冒汗,下面的旁听者也如坐针毡,最后的结果非常惨烈,有5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张老师最后说了: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对这个结果表示非常遗憾,同时也对大家今天的表现也非常不满,这折射出近期我们的学术氛围是有很大问题,不光是今天参加答辩的教育硕士,更有下面在坐的普硕和专硕还有本科生,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你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坐穿冷板凳的毅力和坚守,混日子是混不出水平的,我们必须要整顿一下学术氛围,如果硬要开刀,那就从我任班主任的班级先开刀吧,相信过后几年来看,我们今天的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我们当时张老师带的一届7名学员中,有3人现在已成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一人获得苏步青数学教育奖,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一人获浙江省教坛新秀,另有一人从丽水调入杭州的高职院校,早早地评上了教授。而那5个一次答辩没通过的同学最后通过努力也顺利通过,当然通过这一事件也扭转了浮躁的学风。
三、一生张门人
离开师大后,因为忙于工作,有时也有迷惘,但张老师一直激励着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特别是前几年在弟子们的努力促成下,建立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张门弟子群(共有群成员176),在这里同为张门弟子大家亲如一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成长。
片断六
离开师大后,回到小县城缺乏学术氛围,难免松懈,张老师总是会不间断地提醒我,也给我提供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既保留着学术研究的动力,也不断地积累着成果,当我被选聘为浙师大硕士生导师后,更是有机会隔着一断时间来一趟浙师大,浙师大的校园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敦敦教诲又激发我逐渐不断前行,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跟随着张门弟子的脚步,也在不断地成长。
片段七
一次的学术活动中,因为我的疏忽,在某个环节中没处理好,虽然跟学术无关,但会在个别人心里留下不好的影响,张老师在那边替我消除不良影响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凡是有我参与的弟子们的活动中,不管人多人少,都要把我这事例作为反面例子进行告诫,到后来师母都忍不住要帮我说话了才慢慢平息,但的确自那事后,我是长了记性。2016年我受绍兴市组织部委派有境外访学资格,通过张老师的推荐我去台湾勤益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当对方跟我说了一些访学要求时,我听得非常认真,特别是当对方一再告诫注意事项时,我心里暗暗的想:放心好了,我是张门弟子,一定不会给张老师脸上抹黑的。
片段八
随着与张老师互动的增加,我的数学圈内的朋友也逐渐成为张老师的粉丝,张老师也总是悉心指导,这里既有我老家上虞的也有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海亮教育集团的徒弟,他们或通过一些小型的聚会或通过一些大型的学术活动,感受到大学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广博学识,对一些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有些也最终被吸纳到张门弟子中,其中我老家上虞的潘建德也成长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
我是2002级的数学教育硕士,从初次成为张老师的学生,到正式成为张门弟子,直至现在毕业多年,导师一直以他高尚的师德修养,广博的学识水平、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这中间没有明显的说教痕迹,但无不体现出“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的一种传承,作为张门弟子我们将坚守“一入张师门,一生张门人”,恪守作为张门人的规范,传播学术文化,弘扬师风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