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选登(二):赵千惠(第二届“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

分类: 心得与感悟 |
作者简介
赵千惠,女,1997年10月生,2020年9月至今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维忠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铸颜雕宰传薪火,弦歌不辍谱华章
何谓缘分?对于诗人席慕容来说,缘分理应是长在路边那棵会开花的树;对于玄奘来说,缘分大抵是披荆斩棘的打怪降魔之路;对于佛家来说,缘分也许就是弱水三千中的那一瓢饮……于我而言,缘分正是有幸跨入浙师这所巍巍学府,成为张门弟子。与张老师初识,你我尚是个黄毛丫头、毛头小子,开始瞻仰他的才望兼隆,膜拜他的浩瀚学识;与张老师结缘,你我已初窥学术之路,抑或已接受他的谆谆教诲,心生拜师之意;与他分离,你我皆已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明晰的人生目标,唯仍难以掩饰浓浓离别不舍之情。
正式拜入张老师门下已近一年半载,遥想当初,迷茫彷徨,入学时的青涩懵懂依旧挂在脸庞,双目间充盈着对未知的期待和渴望,又布满了对漫漫前程的疑惑与不解。上届师兄师姐们毕业时的送别场景仿佛还定格在昨日,殊不知自己已是研二学子,亦已迎来了新一届师弟师妹。顿时感慨于读研之路竟如此短暂,恐慌于还未来得及再多向张老师讨教一点,却即将变成余日无几的追忆。因此,满怀着感激之情,细数入学至今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缘,回忆过去,亦是为了在剩下的研究生生涯中且行且惜,以更好地展望未来。
与张老师的初次见面是在考研线上复试的特殊考场上,由于当时网络稍有延迟,只导入了考生声音而尚未切入视频图像,我就开始火急火燎地和监考老师们打招呼。犹记得张老师那时爽朗一笑,一句浑厚有力的西北普通话应声而来:“你这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呐!”,便逗笑了全场,化解了尴尬氛围,也大大舒缓了我的紧张情绪。虽然仅以一条长长的网线相接,遥遥相隔,但仍可以感受到张老师那股扑面而来的亲和力。此刻,一颗想要拜入张老师门下学习的种子已在心里悄然萌芽。入学后开完双选会,猛然发现张老师学识之渊博、成果之丰硕已远远超出了我狭隘的认知,这更是坚定了我的导师选择意向,一定要成为一枚“忠粉”。但苦于自知考研初试成绩低的可怜,虽在复试时有所逆转,老妈在我入学前仍已打趣地提醒我“此行做好垫底的准备”。我不经黯然,但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信念,木讷地给张老师发着邮件,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是否可以成为他的学生。不料,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寥寥数字伴随着我的心跳确又是那样记忆犹新——“感谢你的信任!你很优秀!张门欢迎你!”。就这样,我有幸忝列张老师门下,正式成为了一名“编内”张门弟子。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夫子。他对于我们的学术指导,并不是手把手的线性牵引,而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循循诱导。他带领我们走进学术大草原,任我们肆意奔跑碰壁,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他则会在风雨来临之际为我们提供一片广袤而温馨的栖息之地,抑或是在傍晚时分守望着我们满载归来。记得研一时参加学校的学术微课评比,我以“数学评价”为切入点,用了一些自认为“高大上”的例子来佐证自己观点,比如超级中学、高考状元等,自我感觉良好,坐等被夸奖。结果张老师的评阅意见是“学术深度不够,建议再多看看文献”。起初我不以为然,愣是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后来,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深陷本科生思维的囹圄,引以为傲的例子均是源于百度,作为研究生却没有养成从知网文献中寻找答案的习惯。这也正是张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以此为鉴,加之在之后的日常学习和小论文写作中,张老师也时常提醒我们要多看文献,勤于思考,及时反思。我谨记于心,这也直接促使了我的研究生学习逐渐步入轨道,三篇课程小论文得以顺利发表。
得不高歌失不忧
翻看和张老师的微信聊天记录,一条条对话拼接成了我的成长道路,满满皆是回忆:
“张老师,我的学术微课获得了校一等奖!”
“张老师,我的第二篇论文见刊啦!”
“张老师,我第三篇勾股数小论文杂志已经收到啦!”
“张老师,我的省厅课题申报成功啦!”
“张老师,我入围田家炳杯师范生技能国赛的决赛啦!”
……
每每向张老师汇报近期成果,总是会收到“祝贺!”二字并配上三个大拇指。老师的回复看似言简意赅,实则满怀欣慰。成果的背后隐藏着他多少心血和指导啊——学术微课文稿构思的反复修改;小论文写作时大到整体框架的重构,小到标点字符、文献页码的核实;临时决定申报课题时着急处理完家中事务,就快马加鞭地打电话来为我出谋划策,联系师姐授与我相关经验;备战技能比赛时,为我明晰教学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联络各路身怀绝技的博士师兄们给予我教学设计写作及案例设计思路上的点拨。这其中,无不镌刻着张老师悉心指点的痕迹及倾注的股股心血。而此刻,他却选择隐退后方,看着我为之欢欣,为之喜悦,无声地给予最坚实的后盾支持。当然,取得了零星成绩并不能就此止步,张老师总是会用他特有的方式对我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邀请我去旁听博士师兄师姐们的开题、中期预答辩(虽然我时常因学疏才浅不知所云,但老师仍会给我机会,要求我发表自己听完后的想法);让我跟随博士师姐们去参加学术会议;时常分享文献、微信推文让我阅读,鼓励我向稍高级别的期刊发表努力等等,无形之中助推了我研究的步伐。
诚然,成长本艰难,万山妄阻拦。犹记研一确定导师后的第一次组会,当时在场的还有上届的国奖获得者、省优毕业生佩雯师姐。张老师对我说,“榜样就坐在身边,千惠演讲可以,那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写论文的好手呢?还需要时间的考验。”现在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我和张门其他几位同门没有接好师姐的接力棒,倍感汗颜无地。我与导师合作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高中数学新教材中STEAM理念的呈现”[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21(4):18-22,26]也晚了一个月才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21(9)全文转载,痛失国奖的争夺机会。我不免有些遗憾和丧气,更是觉得非常愧对于张老师。张老师或是早已发现了我的情绪,安慰道:“不要灰心,写,发论文你有潜力!”老师宽慰人心的话语就像是及时雨般而至,在最关键的时刻赐予我力量。在“田家炳杯”技能比赛初赛阶段录制视频时,由于时间紧迫,每位选手只有一次录课机会。我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效果不尽人意,又因无法重录陷入深深的自责。为了不影响后续其他比赛材料的撰写工作,张老师再一次及时出现,疏导我调整好心态:“没关系,还有机会!事实上,参加任何活动,经历很重要,不必太看重结果。”他就像一位父亲一样默默注视着成长路途中时而因收获喜逐颜开,时而因挫败黯然神伤的孩子,在我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递上锦囊。“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从张老师身上习得的“得不高歌失不忧”的人生态度将会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娘家人”的殷殷关切
张老师,一生教诲,两寸粉笔,三尺讲台,四方桃李,光风霁月情怀尽显。他对学生的爱,太深沉,太无际,我们之间有着深深的情,是师生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以肌肤,但传以智慧”的父母情。
适逢教育见习,又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田家炳杯”技能比赛决赛中有突出的表现,张老师煞费苦心地联系了张门弟子中早年毕业的教育硕士——浙江省高中数学名师、浙江省义乌中学数学学科教研组长王芳老师,安排我们跟随其学习。师门的传承,有着别样的情感,溢出了满屏的感动。整个见习过程,张老师和唐恒钧老师为我们忙前忙后,对接见习时间、解决食宿问题、落实见习内容、制定训练计划等等,更是亲自驱车来学校寝室楼下载我们前去,忙忙碌碌地帮我们搬运行李,一直看到我们在义中寝室安顿下来之后才放心离开。在微信上也始终与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细心关照着在见习学校应注意的大小事项,及时为我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
在见习中后期,张老师和唐老师更是在百忙之中抽空,特地前来义乌中学看望我们,关注我们的见习进展。由于许久未见导师,感觉格外亲切,张老师坐在教室中间笑眼弯弯地看着我,心里变得十二分踏实。但同时,由于激动过度,再加上急切地想把自己近期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导师看,紧张感和兴奋感的交织产生了负面影响,结果适得其反,对整堂课的整体把控让人大失所望。展示过后,张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听你的声音,是感冒了吧,最近天气变凉,一定要注意身体”。短短一句话,却大大缓解了我当时因为自己没有讲好课而产生的满满羞愧感。其后,张老师又为我细致分析了今天课堂失误的原因,点明了之后练习的改进方向。虽然事后回想起来,我还是会因为那次讲课失误觉得自己给老师丢了脸,但是张老师总是会“实力护崽”,露出一对憨憨的酒窝,宽慰我,给予我鼓励。
那天离别之际,秋风瑟瑟,夜幕昏沉,满满的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这场景恰似父亲送两位女儿到外地求学,十分挂念,又关怀万千。导师就是我们求学路上坚实的后盾,那份来自“娘家人的殷殷关切”,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张老师曾说过,父母只求我们身体健康、平安快乐,而老师则是更想赋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如今,张老师已几次向我发出读博邀请,我却多番犹豫,不敢贸然应声。一是自觉专业硕士出身,学术功底尚浅;二是恐于读博之路道阻且长,我类顽劣之辈无法坚持到底,有负导师期望。但一转念,灼灼芳华,倘若决定灿烂,那必定是山无遮、海无拦的,再多顾虑都显得分外多余。在纠结和矛盾中,我决定在所剩无几的读研生涯中,重新审视自己,考察自己是否能够真正经受住张老师的进一步考验,有幸再续师生缘。
饮水者怀其源,求学者念其师,感恩张老师将愚笨的我收入门下,淳淳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数十载,张老师铸颜雕宰,薪火相传;弦歌一堂,桃李芬芳。我深知,我永远都无法成为他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将必会是我用一生来敬重的老师。张老师总说,“成为你们的老师,幸福快乐没地撒,下辈子还做你们的老师!”双向奔赴的师生情,谁人又何尝不羡慕呢?
绵绵万千思绪,浓浓师生情谊,我与魅力师者张维忠的故事仍在继续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