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选登(一):李怀军(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届“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

分类: 心得与感悟 |
作者简介
李怀军,男,1981年5月生,2016年9月—2021年6月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维忠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论文获2021年浙江师范大学优秀学位论文,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内聘副教授。
启明之光
——导师张维忠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掠影
李怀军
虽已离开,又回到起点,但有些习惯未变,照旧赶早起来,翻阅英文学术文献。牧野大地异常安静,天空少见的清澈,日出的东方特别明亮。哦,那是启明星!我的意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离开的地方是“浙”里,是曾生活多年的“启明”公寓,……自2016年9月来到“浙”里,便有许多人、许多事,注定是我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情缘,就如我与“浙”里的“情”,我与“浙”里的张维忠教授、蔡铁权教授、金生鈜教授、唐恒钧副教授、陈碧芬副教授、朱哲副教授、康春花副教授、曾家延副教授、朱剑副研究员、付雷副教授等一群人的“缘”。这群人中,尤其是我那可亲可爱可敬的导师张维忠教授,是我人生之中的启明星,照亮了我的学术进阶之路,帮我圆了“回炉再造”的梦想——从理工男蜕变为教育学博士!
一、
师门的“门”虽是用脚迈进去了,但学术的“门”却硬冰冷将我拒之于外。虽满腔热血,勤加修习,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偏离方向。究其原因,在于自己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极差、底子极薄,学习方法不当。考博之前,我虽在高校从事中学数学职前教师教学工作,但说到“出身”,还是一名“纯粹”的理工生,加上在中学教授数学多年,不仅缺少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是匮乏文科思维。
对此,导师张维忠教授不急不缓,对症下药,从自信心培养、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方面多管齐下,事无巨细,乃至手把手教。张老师经常在不同场合,面对各种对象,神情洋溢地夸奖我——辅导学生特别厉害,曾斩获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创新奖”;提醒文献阅读要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往深处“挖”、往外围“拓”,还要充分考虑其时代价值及演进,并以他研究领域内高度相关文章《文化视角下数学课程的探析与构建》详加说明;指出文章撰写要从选题到立意,从结构到遣词,从标题到摘要等方面精心修缮,由此“磨”出了我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论数学素养培养的误区》。我也逐渐跨进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大门。
二、
所谓博士,乃博学多才之士,即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如此说来,博士研究生的求学生涯应是一个不断积累、广泛吸取营养的孜孜以求过程。这对于我——一个缺乏课程与教学研究经验的学术小白——而言,尤为甚至。
知徒莫如师。为了彻底扭转我理论“贫瘠”的现状,导师张维忠教授首先从时间和精力保障上引导我树立认识: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沉下去,能几年如一日坐得住冷板凳。更重要的是,导师时常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渠道、平台和机会,扩大我关于前沿信息的输入及产出质量。比如,他会不断地提供最新的专业书籍、期刊、公众号,推送相关研究的最新报告,甚至专门带领博硕生参加学术前沿会议。同时,导师会让读过书或参加过会议的同学,及时在课堂或讨论班上汇报学习心得,引发广泛、深入的探讨,最后再通过总结,深化我们博士生的认知,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我发表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上的《国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法”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随后不久便被人大复印资料权威转载,可能与这种学术训练有关。当然,这项研究不仅经历了内部讨论班的多次“批判”,又于2019年6月作为大会报告,收到第二届“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国际论坛”多位与会专家给出的完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为能听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导师冒着酷暑,专程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列席旁听此次论坛。如此几年持续的学术积淀,为我课程与教学研究打下了理论之基。
三、
除了时间和精力的“打底”与知识的积累之外,研究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行为的规范,应是博士培养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都是运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的结果,没有研究方法,就没有科学。并且,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恰当使用,会影响到研究的实效。这里所说的研究方法,包含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等大类,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多种。当然,它们全部为博士生所掌握,既没必要也不现实,只需在广泛涉猎的同时,精通一、两种方法足矣。然即便如此,于我而言,仍是异常困难。
对此,导师张维忠教授不仅有深刻的理解,更有紧迫的认识。他立即对导师团队成员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实施责任包干制。比如,他本人主要负责我们思辨方法的训练,实证研究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则交由唐恒钧副教授重点负责。并且,导师团队围绕我一篇论文,从其选题、立意到构思,从其研究的过程、方法到结论,一一过问,并给予建设性建议。经历如此完整的研究方法训练过程,熟稔研究行为的规范,同时训练了研究思维,拓宽了研究视野,自然催生了我的第一篇定量研究《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研究》。
四、
博士阶段所接受的规范学术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自然支出、知识上的日积月累,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规范训练,更应是自我认知藩篱上的突破。这虽然极为困难,但却是博士成长历程中最为绚烂的一幕。如同蝶变,虽有一时之疼,疼在破茧之难,却换来一季之美,美在翩翩起舞,美在遍游山水。我的学术进阶之路,遭遇到了思维方式突破的天窗。
这或许是博士生培养中的关键难题,但导师张维忠教授自有破解之法。他并不刻意面对与回应这一问题,而是在日常的交流和指导中,纵横开阖,言古论今,深入浅出,让学生得以感受教育研究之新境界,发散性思维之奇妙。同时,导师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宽厚的待人方式、敏锐的学术判断、宏大的研究视野展示创造性思维的奇特。沉浸于如此非正式的谈话与讨论环境中,既能真切感觉到一种轻松和愉悦,又能慢慢体验到思维之流——正走向反、多化为一、静走向动、有序变为无序、有限通向无限、抽象生发具体、一般蕴含特殊、对称变为非对称等,或反向而行,如涓涓溪水,激荡自己的大脑。这样长期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我在审视“问题提出融入课堂教学”现状时,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综合运用认知心理学、阅读现象学理论加以阐释,由此人生第一次实现了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文《问题提出融入课堂教学的困境与突破》。这也表明,经过导师的思维训练,我可以拥有人对其知识范畴的理论、内容及发展等都具有一定认识,能独力开展研究,并在该范畴内有所贡献。
正是因为有导师及其团队的倾力指导,有“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的熏染,我才能对自己的过往和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梳理、改造甚至复盘,更加认识到理念、视角、方法在研究中的价值,并在学术发表之路上,实现从CN、北核到C扩再到C刊顶尖,且一一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如此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
启明之光,仍在照亮!您深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