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菜微博
大菜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698
  • 关注人气:290,5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了这款蛋烘糕,也算有一技傍身了!

(2016-11-18 12:04:33)
标签:

蛋烘糕

蛋烘糕做法

怎么做蛋烘糕

分类: 甜点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5AkxiacRHKoqicukVduaeyluNjS0SezCdyichfDqTf3BQGcL6zYIJzlsQ/0?wx_fmt=jpeg

图片来自网络


四川人对蛋烘糕有种特殊感情,这种感情是植根在童年记忆中,不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蛋烘糕是流行于四川的一种街头小吃,据说起源于清朝,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旁,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附近,是一位姓师的老汉儿从小孩子玩的“姑姑筵”得到启发,首创了用鸡蛋、发酵的面粉、红糖等调成面糊,在平底锅上烘煎而成一种外焦里嫩的糕点,由此可以看出,小孩子玩的“姑姑筵”是一件创意无限并可以产生生产力的事情,也说明自古以来中小学附近就是街头小吃繁荣聚集的地方

 

回想当年,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每当放学总是在学校门口的各种小吃摊前流连忘返,含着口水看那些现场制作的锅盔夹大头菜啊、红苕饼啊、豆花儿啊、冰粉儿......虽然每天都被家长告诫不许吃那些“脏兮兮”的街头小吃,但只要兜里有点钱,就会忍不住去买,有时候几个小孩子一起凑够三两毛的,搭伙买一份,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了,最后还要互相检查嘴角有没有痕迹才敢回家。

 

那时候蛋烘糕就是所有街头小吃的至尊,因为有鸡蛋显得很洋气,又是热气腾腾地现场制做,吃在嘴里外焦里嫩甜甜蜜蜜,我曾经觉得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此了(请我爱的糖油果子、三大炮、艾蒿馍馍不要生气,我对你们的爱也是不变的......)。有时候没钱买,我也会在现场看师傅手脚麻利地制作,两个紫铜小锅来回换着:浇面糊、盖锅盖、撒芝麻白糖馅儿、再盖锅盖、最后对折,最后还要在蜂窝煤炉子上烘一下才算出锅,除了甜的也可以放大头菜、跑豇豆等咸的馅儿。卖蛋烘糕的师傅一边做蛋烘糕一边收钱,还要时不时地呵斥周围的一帮孩子让开点,不要挤,但手底下的两只紫铜小锅从不会乱,我一边咽口水一边欣赏那每一个步骤,心想啥时候可以吃够这美味啊!

 

时至今日,物质不再匮乏,各种小吃西点也吃过不少,但是对蛋烘糕却依旧有份特殊的爱,不仅是我,我周围的所有四川籍人士,说起蛋烘糕无一不是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其实仔细想想,蛋烘糕那发酵后的微微酸味,以及加了小苏打后的略略发涩,都不够完美,口感远不如各种精美的法式日式蛋糕,但那朴实的味道是大家的集体回忆,夹杂着成长经历的滋味,无可替代,而且,最关键的是:蛋烘糕是一种出锅就吃的美食,这种鲜活的气息以及稍瞬即逝的温度和质感,都是美食的关键啊!

 

以下是我在失败无数次后整理的蛋烘糕制作方法,血泪铸就,无私奉献!




要做蛋烘糕,首先你得有一口像样的,就是那种蛋烘糕专用的紫铜小锅,不难买,某宝就有,有的买锅还送教程。为啥必须是紫铜小锅?其他锅就不行吗?不是不行,我用铸铁锅做过,做出来也能吃,但是可以叫煎饼不能叫蛋烘糕,因为达不到蛋烘糕的外形和口感的要求。


蛋烘糕特质的铜锅底面是中间鼓四周凹,而且还配了锅盖,这样面糊放入后中间先熟四周后熟,放入馅料以后对折刚好可以粘合,另外,紫铜锅表面光滑、传热快,可以让做出的蛋烘糕外皮呈现漂亮均匀地焦糊色。

 

紫铜锅买回来以后要先制锅,为的是不粘锅,不用洗锅,将锅放在火上干烧,当锅烧热变色以后放入适量植物油,然后用中火烧1分钟,将油倒出后再倒入适量油,不用加热,让油渗透到锅壁的细微空隙中,就算制锅完成了,制好的锅不会粘锅,要注意清洗的时候不要用钢丝球之类用力擦,用洗碗布轻轻洗净即可,制锅的方法也适用于炒锅

 

有了锅以后就可以开始制作蛋烘糕了!

 

蛋烘糕

约5个

饼皮:鸡蛋1个、低筋面粉100克、色拉油10克、小苏打1克、盐0.5克、酵母1克(秋冬季,天气冷,可以增加到两克),水大约50克、红糖5克,白糖5克

馅儿: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甜的咸的辣的都无所谓,蛋烘糕是随和百搭的食品,常见的有芝麻白糖、果酱、奶油、肉松沙拉酱、凉拌大头菜、青椒炒大头菜丁、肉末酸豆角等。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fNOib6iamNupR0jZnKR2ViaXREgwwibETqVcDtD5QkywspHR0iceNPiaWthg/0?wx_fmt=jpeg

图片来自网络

做法:

1、先做面糊,将红糖和白糖用少量水化开,把鸡蛋、低筋面粉、酵母粉、糖水放入一个大碗内。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7QibNE8BazmPkrSqcX5ib3k6nquPeZORZrEEJvV9UZc9KL87elkicZZjA/0?wx_fmt=jpeg




2、一边加水一边用打蛋器搅拌,直到面糊呈光滑并能黏在打蛋器上的状态,然后加入色拉油搅拌均匀。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ZURf8QuvicXsCCfYx9gTbcofkT3UVdH5dpNdkweHHqjIDNdgvzibaOYw/0?wx_fmt=jpeg





3、盖上湿布静置三小时,这时候可以看到面糊发酵有很多气泡,然后加入小苏打和盐搅拌均匀,这时候面糊变得蓬松粘稠。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fshHk5kHxfWu3FjFZ4Ozx3jia1NY9ddk8JON6ATAsricgYOQXoQAwJNg/0?wx_fmt=jpeg





4、烘烤面皮: 铜锅用中火烧热,然后用夹子夹着一块沾有油的棉布或厨房纸在锅底和锅壁擦上薄薄的一层植物油。

5、然后盛1汤勺面糊放入锅中,摇晃锅使面液铺均匀,锅边缘处也铺上,这样边缘就会有薄脆了。

6、盖上盖子,等七八秒后改最小火烘烤,等面皮烘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rasqxOibdxsh91VIVS4osvw82W3wMcmumLTtYEbY8CsiaRicL4ery3teQ/0?wx_fmt=jpeg




7、开盖加入馅料,盖盖子再等几秒,加热内陷。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oSuPw0cZYPHBGI94ibEka4lHf4j9Hc0LFISQHlyN1VibeP2G7R972Hpg/0?wx_fmt=jpeg




8、用夹子对折面皮后起锅即可,趁热吃。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IGpeXxicRvrlicmd6aOXcc8ZC5SA5neY9fnOc9k8K4YDg9VLlnarRrYg/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M36iao6flPDvcgA4o8ibqntQXP5A2LmMZIM0LdJgGHmqtemJZmPq2dnA/0?wx_fmt=jpeg




如果没有站在灶台边等吃的群众,可以将做好的蛋烘糕放入烤箱50度保温,保持蛋烘糕的口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KvYdehpvJ1vNJFIpqx44BY2ahBgWmb2DeK7ger6qa8ODXJFrP0kqoWnlEjtG9QxQ2MoKD4T9F9zcSOrYrLP5Ag/0?wx_fmt=jpeg


多说几句:

1、面粉要用低筋面粉,不然做出的蛋烘糕不够松软,也可以用普通面粉加入1/5的玉米淀粉后代替低筋面粉。

2、油要用无色无味的植物油,味道重的油会影响蛋烘糕口感。

3、发酵时间大约是3小时,冬季室温较冷的话可以适量增加酵母的量,也可以头晚调好面糊密封放入冰箱,低温发酵,第二天一早取出回温再加入小苏打拌匀制作。

4、加入小苏打的目的是中和发酵产生的酸味,小苏打不能过量不然会有苦涩味。

5、烘烤蛋烘糕时先用中火,7、8秒后转最小火烘烤30秒左右,熟透即可,时间是参考要根据自己的火力观察调整。

6、配方里水的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后面糊要能滴下并黏在打蛋器上。

7、还有什么......等我想起来再加吧。




https://mmbiz.qlogo.cn/mmbiz/KvYdehpvJ1sCC4xzShIVtGElrJFbUSlWRKTTK2iba3zLAsWXicrce0tnuhQZRsuicX6U2MQa6eD08ibaXxTgNTWqkA/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