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鼓浪屿厦门美食 |
分类: 旅行、外食 |
第二天一早醒来,恍惚间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一闭眼,又沉沉睡去。我一直觉得,喜不喜欢一个地方,除了第一印象以外,住宿一晚醒来后的感觉更重要,因为睡梦初醒的人意识尚不清晰,感觉却很灵敏。那些让你感到亲切的地方,你就会有种踏实安详的感觉,反之就会感到陌生不适。
再一次醒来,满足地伸个懒腰,彻底清醒。从窗户望向这座城市,虽然雾气笼罩在城市上空,但白昼下的它清晰起来。厦门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城市,因为有大量的白鹭栖息所以又名“鹭岛”。其实一个宜居的城市要具备几个要素,那就是大小适宜、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还有城市中要有活水,这几点厦门都具备,所以,漫步在这个城市中间会感觉很舒服、很放松。
鼓浪屿是厦门岛旁的一个小岛,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两万多。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小小的鼓浪屿岛上拥有钢琴500多架,是全国人均拥有钢琴数量最高的地方,所以鼓浪屿又名“琴岛”。
鼓浪屿与外界的交通全靠渡轮,岛上除了供旅游使用的几辆电瓶车以外禁止机动车行使,所以现在岛上的交通基本靠走,货运就靠这种人力推车,从而也保留了小岛的很多自然风貌。
“五一”期间的鼓浪屿游客众多,喧闹嘈杂,包括我在内的大量的游客破坏了鼓浪屿的宁静和安详,带给这个小岛的是刺目的商业设施和不绝于耳的叫卖和拉客,那些劣质的、出现在全国每一个旅游点的纪念品摆满几条码头附近的商业街,如果你想认识真实的鼓浪屿就避开游客集中的几条商业街,在古树和老房子中去静静体会这座小岛,那就会被鼓浪屿的优雅从容所打动。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走马观花的游玩看到的不过是浮光掠影,只有静下来,生活在其中,才能品味到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
我在厦门的三天多时间说起来很短,也没有住在岛上,但是我三次登上这座岛屿,游荡在每一条小街,在清晨、正午、傍晚和夜晚见到了它的不同侧面,试图想了解一些浮华后的鼓浪屿。
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十分多样,有十九世纪的欧美风格,有屋脊两头起翘的福建民居,有七、八十年代的简易楼房,还有近代的贴着瓷砖的四不象,但是以有着古罗马建筑风格的拱券回廊的红砖建筑最具特色。
常常在僻静的街道,隔着紧锁的大铁门看到这样的院落:被雨水浸蚀的希腊拄式,依然精美的雕刻,荒草蔓延的庭院,残损的百页窗。。。。。。让人疑问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废
豪宅是谁的呢?为什么荒废在此?建筑上的所有细节仿佛都在告诉路人自身曾经拥有的光辉岁月,可是现在除了那些疯长的三角梅艳丽地迎着阳光招展,整个院落看起来颓败伤感,甚至,有些恐怖,让人联想到古堡幽灵之类的。就在这时候,一只猫悄无声息的从院落中轻盈踱出来,望你一眼,转头走开,更让你觉得那扇紧闭的铁艺大门内藏着无尽的秘密。
正当你心存疑虑的向前走着,听自己脚步声回荡在街巷时,从另一栋古老建筑的百叶窗中却传来一阵欢快的钢琴声,跳动的音符充满活力,让你相信在那扇油漆剥落的窗内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在练琴。
鼓浪屿的气候和历史孕育了很多参天大榕树,那些独木成林、挂着胡须的大榕树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面前,或者隔着残墙给你一片阴凉。
![]() |
鼓浪屿其实就是这样一座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充满活力的岛屿,就在一动一静之间,它的魅力尽显。
在漫步间,来到一座古老的庭院,门口立着块小黑板,标明院内有一家咖啡馆,最后有一句话:“时间是用来浪费的。”对于鼓浪屿这样一个地方来说,在海风的吹拂下、在清新空气的浸润中,漫无目的地行走或者对着葱荣绿树和大海发呆,就是一件正事,时间有时候真是用来浪费的。
完。
附鼓浪屿旅游小贴士:
1.一般去鼓浪屿都是从轮渡乘船或者快艇,普通轮渡去时不用买票,回来8元/人,轮渡二楼收费1元/人。环岛游15元/人,包括环鼓浪屿一周,再登岛,保留好票据可以免费回程,但是鼓浪屿环岛游的码头和轮渡的码头不在一起。
2.踏上鼓浪屿一定会有导游上来搭讪,建议不要找导游,自己随性走走,最惬意不过。鼓浪屿很小,不用担心会迷路,实在不行买张地图。
3.岛上的收费景点,如日光岩、菽庄等在上班时间以外都是可以免费进的,如果你不在乎看不清楚,时间又充裕大可不用买80元/人的通票,而且岛上的民居更有意思。
2.踏上鼓浪屿一定会有导游上来搭讪,建议不要找导游,自己随性走走,最惬意不过。鼓浪屿很小,不用担心会迷路,实在不行买张地图。
3.岛上的收费景点,如日光岩、菽庄等在上班时间以外都是可以免费进的,如果你不在乎看不清楚,时间又充裕大可不用买80元/人的通票,而且岛上的民居更有意思。
4,岛上的餐馆多为旅游者准备,价钱味道都很难保证,还是厦门岛吃得好些,轮渡码头附近的南海渔村海鲜大排档还不错。
5,厦门的小吃很有名,比如黄则和的花生汤,还有街头到处都有的煎海蛎、沙茶面、煮面线、葱油稞。。。。。。我在“好清香”吃了很多小吃,觉得味道很不错,不知道算不算正宗呢?
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后一篇:数字化生存——【豆豉蒸金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