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跌停了。
如果你是一个足够资深的股民,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毕竟在过去17年的上市生涯中,茅台仅仅在2013年9月2日触及过跌停。而今天是上市以来首次封死跌停板,毫无还手之力。
茅台的跌停,表面上是三季度的业绩增速放缓——周末茅台发布业绩报告,利润大幅跳水,茅台利润仅增长2.7%,五粮液增长20%,相比半年报40%以上的增幅,这放缓速度太快了。对于上半年发动涨价攻势的白酒大龙头来说,这个信号意味着市场真正的消费能力并没有真正的上涨,再加上之前各种加税的传闻,大白马龙头的风险真正暴露了。
但抛开业绩的表象,茅台的跌停本质上更像是一次“欠债还钱”。A股的股王正在用实际行动教化所有的投资者——熊市中从来不存在所谓“越好的股票越抗跌”,而真正市场的残酷在于无一幸免。年初至今,十个月下跌之后,没有谁理应高高在上独善其身。微妙的风吹草动,就会产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效果,最终制造恐慌。即便是茅台也不外如是。
而茅台倒掉的背后,其实还包含着一个更加深刻地A股哲学题。
当然有人会为了茅台的跌落而喝彩。毕竟“凭什么让喝酒的当上中国股王”、“为什么美股股王是科技而中国只能是酒企”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茅台的跌落会让很多早已深陷泥沼的投资者有一种“你也不过如此”的快感。
尤其是对于始终“不相为谋”机构而言。作为公募基金的一大重仓股,三季度末多达799只基金持有贵州茅台,如果进入10月份以来这些基金未减持的话,那么今天基金的持仓市值已经蒸发了30亿元。基金在三季度依然是整体性地看好贵州茅台,相比于二季度末的数据,持仓基金数量增加了92只,新增持仓约377万股
茅台的跌倒恰巧让所有人都深陷泥沼,再没有幸免者。
但这份“你也不比我更高明”的快感,却最终会呈现更加巨大的痛楚,甚至同样是这批喝彩的投资者,最终又会承担茅台跌落的苦果。道理我们之前讲过——不论是因为政策还是因为业绩等等原因,假如白马股真正形成高位补跌,即便白马股补跌真的是熊市的最后一跌,即便这些问题最终都被证实,底部至少也要等待补跌结束后才能够出现。茅台为代表的白马股的高位破位下行,恰恰对应着指数层面不确定性的增加...一切还在继续。
而机构层面,作为大白马的最大代表,茅台跌停后,势必引导几乎所有的机构研究员都要重新研究A股的估值和逻辑。随后带来的肯定是调仓换股。而机构涉及到的这个层面的品种,必然都是长线持股的大家伙。而这些品种,在风险前期虽然有着抱团取暖的效果,但是一旦进入风险暴露期,集中调仓的最终结果就是踩踏出逃。
如果说A股真的有最后一跌,这才是最后一跌真正包含的逻辑。所以还是那句话,很多朋友觉得投资就是勤能补拙,一天不交易就浑身痒痒,一天不交易就错过了400多个涨停板。然而不是这样。不少朋友希望熊市寻找抗跌品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熊市并不是越好的股票越抗跌,而是无一幸免。管住手,多看少动,等待企稳。
更多资讯请关注:永源财经(HLC5678YC)
前一篇:跌落王座的不只是茅台
后一篇:三大利好出台,学费终于交到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