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博览会上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个著名的大圆球。这完全是由一个全新的外形、全新的结构、全新的材料组成的一个超出常规想象,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的巨大建筑。这就是美国工程师富勒用平面网格原理构建的美国馆。由于建筑材料、结构理论、计算手段的限制,结构工程师们长期以来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公共建筑中大跨度问题的简洁办法,如何很好的解决大跨度问题成了结构工程师的一个心病。

早在1948年,美国工程师富勒就提出了网格结构的最初设想,力图用这种结构来构建大跨度的公共建筑,以低廉的造价来覆盖更大的建筑面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他终于在1967年利用他的这个结构体系成功的设计并建造了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美国馆。这个直径76.2米,高61米,当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巨大球体是一个由若干受力杆件组成的球形网格结构。从结构的角度讲就是一个用平面网架组成的一个足可以包容下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巨大空间。这个巨大的圆球是当时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从理论上讲只要材料强度允许,这种球形结构没有尺度上的限制,这个杰出的设计被称作是当年人类最强、最轻、最高效的围合空间手段。
当年之所以将美国馆设计成球形,并不是仅仅是追求新颖和奇特,更主要的是由于当年设计师采用的是平面网格结构。由于技术的局限,在当年,这种结构形式还不能独立支撑一个大型的立体空间,它必须利用球体的拱来支撑这个巨大的空间,就象以往结构工程师用混凝土做成的一个大尺寸薄壳顶(如北京火车站的屋顶),不过这次不是用沉重的混凝土,而是轻巧的金属网格。以后这种结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67年的平面网格结构发展为今天的空间网架结构。如果今天再用这种结构构建一个大型建筑,不但无须将它做成球型,而且其所覆盖的空间范围可以解决目前我们对于绝大部分公共建筑的跨度需要,如飞机场的侯机大厅。作为一个展览馆,美国人在这个大球里面还建了一条38米长的自动扶梯,和一条架在高11米空中的、贯穿大弯窿的有轨电车道。
由于美国馆在建筑学上的巨大历史性价值,在博览会结束之后这个馆被异地重建,目前它作为自然生态馆仍然矗立在圣赫勒拿岛上成为那里的标志性建筑。
无论是德国馆的膜结构还是美国馆的网架建筑都代表了当时最新的结构理论、采用了最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论,成为以后几十年世界建筑发展的先驱。回顾四十年前的这届博览会,我才明白过去若干年以来我们总是闭着眼睛猜世界,总是关着门议论我们所不知道的门外事,其结果不过是做了井底青蛙。今天我们再看四十年前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盛况才明白过来,原来四十年前人家并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来今天我们刚明白的事人家早就在做了。幸亏作为的主题“人类与世界”、“人与环境”是永恒的,现在看来也没有过时,我们要赶上或许还有机会。
除了建筑以外,这届博览会还是有一些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比如博览会的门票设计就很有特点。博览会的组织者将门票设计成为一本护照,参观者拿着这本“护照”每到一个馆,就有人在你的“护照”上加盖一枚“入境章”。等你全部参观完以后,就犹如从许多国家旅游回来,而且这张起着门票作用的“护照”也就成为对这次博览会最好的纪念。在本次博览会举办四十年之后的今天,许多当年的参观者还对这本“护照”津津乐道。

护照形式的门票
本届博览会的成功确实提高了蒙特利尔的国际地位,使得很多欧洲人“发现”了这座远在北美的移民城市,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蒙特利尔市力争成为世界著名城市的信心。在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第二年,蒙特利尔又开始了努力走向世界的第二步,申请举办奥运会。不过举办奥运会与举办世界博览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一点蒙特利尔市当局要在多年以后才深深的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