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
---蒙特利尔印象之三十四
从加东旅游回来,车行在南岸与圣劳伦斯河平行的高速公路上,经导游先生的指点,透过车窗我们看到了隔河相望的一个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斜塔,那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主体育馆。当年这座巨大的建筑和雄伟的斜塔给这届奥运会带来了无限的光彩,也给这届奥运会主办者蒙特利尔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直到今天说到蒙特利尔举办的这届奥运会虽然也算比较成功,但是几乎从头到尾都不是太顺利:

二十一届奥运会会徽
蒙特利尔市曾先后五次申请主办奥运会,按四年一届算,前后大概用了近二十年。在五十年代,以当时蒙特利尔的经济情况和名望是难以与欧洲、美国的一些城市或一些国家的首都竞争的(前五届的举办城市是:16届墨尔本、17届罗马、18届东京、19届墨西哥城、20届德国慕尼黑)。但是1967年蒙特利尔因为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而开始为世人瞩目。世博会的成功使蒙特利尔人树立了足够的自信,决定再次申办奥运会。当时他们提出申办的是1972年的夏季奥运会。蒙特利尔市长杰·德皮恩在向国际奥委会作陈述时,许下了诸多美丽的承诺,如“提供运动员所有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等等”。当时据说几乎是胜利在望,但最后以一票之差败于联邦德国的慕尼黑。虽然这次申奥未能成功,但它还是为蒙特利尔赢得1976年奥运会主办权作了铺垫。1970年在国际奥委会阿姆斯特丹年会上,蒙特利尔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击败了对手美国洛杉矶、苏联莫斯科和意大利佛罗伦萨,赢得了第二十一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二十一届奥运会吉祥物
为了举办一届体面的奥运会,蒙特利尔组委会大兴土木。除了对原有的体育场馆进行翻修改建外,又在距市中心3公里处的梅宗涅夫公园内修建了奥林匹克中心,其中有能容纳8万观众的主体育场,庞大的赛车场及其他10个场馆以及高达19层的奥运村。但是这样的计划或许过于庞大,其中被称为蒙特利尔奥运会“华而不实”设施的标志就是主体育场——奥林匹克体育场。这个体育场的建筑过程实在是多灾多难。它始建于1973年4月,但1975年建筑工人6个月的罢工使得它无法按时完工。直到1976年奥运会开始时,体育场还没有完工(主要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斜塔没有完成),许多项目都在仓促搭建的临时场所进行,而且在一个场地要举行多项活动。体育场的建设费用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初的建设预算为6000万美元,而最后结算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造成体育场费用超支的主要因素就是现在成为蒙特利尔标志的那个斜塔,这个斜塔主要的功用是悬挂主体育馆上空的可以自由开启、闭合的膜结构屋顶,但是直到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五个年头,屋顶的设备才从巴黎运来并安装完毕,到第十四个年头(也就是1990年),这个屋顶才最终建成。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滋生了非常严重的腐败现象,一些人从中牟取暴利,也导致了经费的滥用。

1976年奥林匹克体育场馆可以看到斜塔还只建了一个基础
|
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场馆的施工质量也出现严重问题,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馆曾由于发生一根55吨的混凝土柱倒塌事故而宣布关闭,所幸的是事故中无人伤亡。

全民参与的火炬传递
|
尽管这届运动会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由于建设费用超支太多,最后被加拿大人认为是这一届政府的败笔而不是政绩。最初他们宣称奥运会将花费1.24亿美元,然而一系列项目由于计划和运营失误,最终开销高达30亿美元,蒙特利尔市在奥运会后背上了10亿美元的债务(据说包括利息超过15亿美元)。虽然为此加拿大联邦政府和蒙特利尔市政当局开征了许多税种(如蒙特利尔市民买房后交纳的”欢迎税”),甚至开放了赌博业,但是蒙特利尔市的人民仍然需要用30年的时间来还这笔债,直到2006年这笔债才算全部还清。为了减轻蒙特利尔的财政负担,在还债期间这个巨大的体育馆一直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实际上是承担全部维护费用)。但是在全部债务还清后,这个体育馆将交由蒙特利尔管理,由于这些大型场馆在运动会结束后利用率小、维护费用高,可以预料这几乎又是摆在这位奥运会东道主面前的一道难题,看来蒙特利尔的市民少不得还要掏一些腰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的经验教训是值得以后的举办者借鉴的。

1976年奥林匹克主体育场
与这届奥运会形成强烈对比的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美国人有效的利用了现有的设备,避免了大拆大建,节约了许多费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者成功的引入了商业运做,从出售与奥运会相关的产品、出售电视、广播转播权、到引入商业广告等,巧妙的将体育与商业结合起来竟然使得这届奥运会达到收支平衡还略有赢余。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体育与商业相结合的先例,使得一贯亏本的大型体育赛事变成了一项赢利的事业,这个创举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抛开不计成本的莫斯科奥运会之外,蒙特利尔奥运会可能将会以最后一届出现巨额亏损的奥运会载入国际奥运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