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地铁
---蒙特利尔印象之二十二

蒙特利尔地铁路线图
|
说到地下城,就不能不介绍一下很有特色的蒙特利尔地铁。说它有特色是指这个系统本身很有法国巴黎地铁的一些特点,其中包括地铁本身和车站的建筑风格。另外由于整个系统和地下城相连,也与地面的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构成了一张非常便利的出行、购物、游览的网络,使我感受到在这个陌生城市的出行方便,这就更值得一说。
蒙特利尔的地铁建设是为迎接1967年在该市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一项重大举措。1963年蒙特利尔开始为举办1967年世界博览会做准备,这为当时已经开始建设的地铁系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实际上地铁的建设也是蒙特利尔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特色的地铁车站
|
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蒙特利尔有绿、橙、黄、蓝四条地铁线路互通,形成了一张共65个站点的地铁网络。其中黄线地铁是从圣劳伦斯河下穿过,将蒙特利尔本岛和河中的圣赫勒娜岛、以及河南岸连接一起,为南岸(南岸虽不属于在蒙特利尔,但很多在蒙特利尔人选择在那里居住,因为那里的房价非常便宜)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第五条通往圣劳伦斯河以北的红线地铁也将开通,这将为城市向河的北部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蒙特利尔的地铁系统,投运近四十年来,不但给人们极大的交通方便,而且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成为蒙特利尔的一大城市景观。
在蒙特利尔乘坐地铁很方便,票价也不贵,除了零售以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购买月票和周票。我在这里居住时,孩子就每周给我买一张周票,用这张周票,我可以地铁和公交车交替的乘坐,化不多的钱就走几乎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除了上下班时段,地铁里的人并不多,往往一节车厢里只有几个乘客,平均3分钟一趟的车次使人感到十分方便。这座城市的地铁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是这里居民出行的首选。

蒙特利尔的地铁周票(05年8月1日—7日)
|
除了与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以外,蒙特利尔的地铁还一些很独一无二的特点。比如它的地铁车箱比我看到的国内地铁似乎宽一些,因此列车下面不但有金属轮轨,在金属轮轨的外侧还有许多对宽厚的橡胶轮轨。车辆的运行时金属轮轨起着动轮的作用,保证列车有足够的动力沿铁轨运行,而两侧的橡胶轮轨也随列车的动力被动的一起运行。我在国内坐过几个城市的地铁,从未看到过这样的车型结构。这种类型的地铁有什么优点我不太清楚,在我看来它至少是起着保证宽大车厢左右平衡的作用,也大大减轻了地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蒙特利尔地铁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平稳程度似乎确实比其它地方的地铁小了很多。据说法国巴黎的地铁就是这种结构,他们可能是从法国学来的。

某地铁车站夜景
|
这座城市的地下铁路系统普遍位于地下10到15英尺,比起许多国家的地铁来也并不很深,当然,并非所有地段的地铁都这样浅,在一些地铁车站由于换乘的需要还是开挖的很深的。
蒙特利尔的地铁的车站设计的十分有特点,在规划时设计者就将地铁的主要车站尽可能的与城市未来的地下城、大型办公楼相连。在地铁建成以后,由地铁公司将地铁沿线和车站上方的空地出让给其它开发商以建设城市建筑。这样在一些地下车站的上方就建设了一大批高层建筑。
在这里停留期间,我乘坐的最多的是横惯整个城市东西的绿线地铁,这也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一条地铁线路。这条线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除了方便、快捷之外,就是它的一些车站。这些车站大都建设在繁华的主城区,如果不是车站外边有地铁车站的明显标志,在很多地方你根本想不到在一座大厦的地下、一座地下商城的入口内就有一个地铁车站。
绿线的麦吉尔(McGill)车站地处城市的中心,那里是寸土寸金之地,所有这个车站的若干个出口都设在城市中心一些建筑的地下。就拿我走过的两个出口为例:一个出口在市中心地下城的入口,人们出了车站就可以直接进入地下城,非常方便。另一个出口在我孩子所在的公司办公楼的地下,那是一座几十层的写字楼,孩子出了地铁就可以直接进入大楼。在这座城市里象这样的地铁车站还有许多,这种设计既节约了城市中心的土地,而且也方便了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对于这个有漫长冬天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地铁与列车
|
宽敞和方便是地铁车站的一大特点,而且每一个车站建筑设计都各具匠心,不同的车站有自己的不同的建筑和装饰风格,每个地铁站的风格绝不雷同。其设计比较有特点的是各线之间的换乘站。两线地铁之间的换乘,是布置在同一空间的不同层次,你只要下车后沿着扶梯往上(或下)就可以找到你所要换乘的线路。因此,这些车站都开挖的很深,一般是地面一层,地下三层,总有十几米深。由此想到北京复兴门地铁换乘站,下车后提着行李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真不知道当初的决策者是怎么想的。
蒙特利尔地铁运行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了,由于是公共交通,据说并不赢利,除了车票收入以外,还有一些广告收入,除此以外的不足就要靠政府财政拨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铁和公交也是政府的一项福利政策。大众从中获得的是出行的方便和价格的低廉,政府从中获得的是大概就是以少量的投入换得了人们出行的交通效率。比起国内有些城市将公共交通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我看蒙特利尔当局的办法要高明的多了。至于环境等因素只能说是意外的收获,因为或许这并不是实行这项政策的初衷。由于地铁系统运行费用投入巨大,因此如何解决地铁运行、维修、更新所需的资金问题,可能永远是蒙特利尔市政当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