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后转发:有益处 有质疑 有前景  益生菌健康 比我们知道得更奥妙

(2013-12-17 18:49:59)
标签: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代田株

代谢性疾病

定植

健康

分类: 专家解析

原文作者:芳

                                  益生菌食品  消费增加 知识不足

近年来,益生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食品、医药品、化妆品甚至高新生物科技领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邵薇说:“近5年,我国益生菌产业每年以高于20%的增速快速发展,其中90%以上应用于乳品工业,乳制品成为益生菌的最佳载体。而益生菌在食品和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更是成果显著,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研究发现。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益生菌产品惠及广大的消费者。”
以下两件事实可以为邵薇的这段话作注。
今年7月,《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通讯》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终身节食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自然》新闻办公室为该论文发布的新闻稿中这样说道:“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膳食的影响。通过减少食物摄入量限制热量的摄入,已知可以在很多动物模型里延长寿命。这个发现提示,节食也许是通过造成一个更健康的菌群来促进宿主健康的……”
11 月,一家专营益生菌饮料的外资企业对外宣布,要在中国无锡设立第四家工厂,计划上马4条生产线,产能设计约为158 万瓶/天,2015年投产。这家企业在中国发展10年,产量增长了将近50倍。

但是,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市场规模的持续壮大,并不能让业界无视产业发展中那块短板的存在———对于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肠道菌群,消费者的认识非常不足甚至还存在许多误解。“中国大部分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的民众对于乳酸菌饮料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度依然停留在味觉的层面上,对于诸如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的健康效应等还没有太完整的概念。”
因此,对于中国益生菌产业来说,谋求进一步发展,须以益生菌科研为核心,坚持推广普及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健康知识。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多重要

不仅关乎消化   可能还影响多种慢性病的发生

人体肠道内生存着10的13次方—10的14次方个细菌,种类高达1000—1500 种,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基因组信息是人体基因组信息的100倍,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诺贝尔奖得主里德伯格因此而把人体称为“超级生物体”。

益生菌产生丁酸盐为我们这些“宿主”提供养分

从生到死,肠道菌群与你共生一世,与你的健康息息相关。人体和肠道菌群之间进行着活跃的代谢交换与共代谢过程,共同响应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药物等的影响,并共同决定人的健康状态。一方面肠道菌群能够产生许多有益人体健康的物质。比如,有益菌能把我们吃进去的膳食纤维,通过发酵产生丁酸盐,而丁酸盐正是肠道上皮细胞必需的营养物质。肠道上皮细胞每三天脱落一次,重新生成新的细胞所需的重要能量物质就是丁酸盐。
如果没有这些有益菌给肠道细胞提供养分,肠道上皮细胞就会处于饥饿状态,肠道的功能就会比较弱,同时肠道变得不结实,屏障功能也会减弱,肠道里的一些有害物质就有可能进入血液。

有害菌产生毒素为我们这些“宿主”提供低度炎症和肥胖等代谢综合症

而另一方面,肠道内的有害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毒素,有的破坏肠道上皮细胞,有的能产生致癌物质,有的还会产生可引发炎症的毒素,有些细菌甚至还会产生神经毒素。这些物质都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慢性病的肠源性假说”:在不当饮食的破坏下,肠道菌群结构失衡,产生内毒素的有害细菌数量上升,保护肠屏障的有益细菌数量下降,导致内毒素进入血液,引发慢性低水平炎症,继而导致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已经表明,结构异常的肠道菌群很可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因饮食营养结构不当造成的代谢性疾病的直接诱因,同时也会使患者对其他各种疾病(如结肠癌)的易感性提高。
欧洲学者2007 年在《糖尿病》杂志报道,高脂食物会显著减少双歧杆菌等保护肠道屏障的细菌,而使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明显增加,从而增加了进入血液的内毒素,引起低度的慢性炎症,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疾病。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营养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肠道菌群失衡引起代谢性疾病的理论,而且找到了与肥胖发生关系密切的具体的细菌种类。
今年7月,《自然通讯》发表的赵立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节食可以增加与小鼠寿命呈正相关的细菌的量。这个研究团队报道说,有些特定的细菌种类,例如乳杆菌属的细菌,与寿命呈正相关,可以被节食显著富集起来,而节食减少了与寿命呈负相关的细菌的数量。在菌群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一种炎症的指标———血液中的内毒素结合蛋白,也显著下降,提示我们节食的健康效应之一可能是减少了来自肠道菌群的抗原引起的炎症。
可以看出,科学研究步步深入,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只是,普通民众的认知并未同步。对他们来说,“慢性病的肠源性假说”这类科学理论显然太过前沿,所谓肠道菌群,不过就是“与消化有关”。“以我之前在中国香港地区和欧洲工作的经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少有人了解人体肠道内住着100万亿个微生物,也很少有人知道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倒是十个人中大概有八个人听到微生物或者细菌,就会想到致病菌。”

益生菌真的能益生吗

结果明确 机理不清晰

民众对肠道菌群严重缺乏认知固然令产业困扰,但相比之下,关于“益生菌能否益生”的质疑更是产业要面对的挑战。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亨利·蒂赛尔(Henry Tissier)率先从以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第一株双歧杆菌,他发现双歧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数年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最早发现了乳酸菌的益生性,并首先提出了“肠道腐败物质是老化的原因”的理论。这位俄国科学家认为,保加利亚人长寿者多,是因为他们每天饮用酸奶,其中的乳酸菌能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降低产毒微生物的活性。但后来经科学证明,保加利亚乳杆菌并不能以存活状态到达肠道,“益生菌”的道路差点儿就此终结。

益生菌的益处研究要落实到菌株

直到1930年,日本京都大学微生物教研室的代田稔医学博士经过长期研究,成功地分离出一株来自人体肠道的乳杆菌,经过强化培养,使之能活着到达肠内,并将之命名为strain Shirota (LcS),它就是后来被商业化应用于养乐多活性乳酸菌的乳杆菌代田株。代田稔博士同时提出了“预防医学、健肠长寿”的理论,为益生菌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由此开启了益生菌商业用途之门。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2008年,《世界胃肠组织临床指南》发布,提出了益生菌的菌株特异性———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益生菌的功能实验和毒理实验都是针对特定的菌株,某个菌株经临床研究验证具有的益生功效,不能被推广至整个菌种或菌属。
随着定义和法规的日益完善,“补充益生菌”作为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措施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也缔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全球工业分析家(GIA)公司2010年发布的《益生菌:全球战略商业报告》预测,在“成分功效的不断提升和不断增加的益生菌科学证据等主要因素的推动下,2015 年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将达到288亿美元”。

                                        质疑需要理性面对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虽然比较微弱。
这种观点首先是质疑益生菌能否通得过胃液强酸性和小肠碱性的双重考验,安然无恙地抵达结肠。
其次是质疑它们能否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产生影响,因为一杯酸奶或一瓶乳酸菌饮料甚至一份益生菌制剂所含的细菌数,较之肠道内的细菌总数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而且益生菌产品只含有一种或几种细菌,而肠道细菌的种类多达几百种,要让数量如此少的几种益生菌去影响数量如此巨大、种类如此复杂的菌群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反对方还引用英国里丁大学的一项研究,
该研究在体外模拟大肠菌群环境,加入益生菌后发现它们对大肠细菌的总量毫无影响。实验还表明,当人们服用益生菌产品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该种益生菌,一旦停止服用,就检测不到了,说明益生菌并没能在体内繁衍,当然更不能去改变体内的菌群状况。

百分之五六十的乳杆菌代田株能活着到达肠道

那么,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怎样的呢?来自我国台湾阳明大学的蔡英杰教授告诉记者,虽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能通过胃酸和小肠的考验,但至少有百分之五六十能活着到达肠道。而且,这能够通过菌株的肠道回收性实验(摄入益生菌产品--采集粪便样品--定量PCR检测)来予以证明。以LcS菌株为例,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做过关于这个菌株能够活着到达肠道的证明实验,并得到了一致的正性结果。“所以,第一个质疑虽然常被提及,但在学术界而言,并算不得是一个质疑”。

为何益生菌不能在肠道定植却能以少胜多 科学界尚无解

至于第二个质疑,蔡英杰教授表示,人类开始研究人体共生微生物是最近这10年的事,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这些权威学术期刊上也只是这5年的事,“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我们知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机理,包括菌体自身竞争性黏附,抑制病原菌在肠道上皮的定植;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pH,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代谢产生细菌素,对病原菌有毒性。但还解答不了益生菌到达肠道后为何不能定植;同样地,补充100 亿的益生菌为什么就能改变人体内由数量多达100 万亿的细菌构成的微生态,我们也还没有答案。然而,很多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都清楚地证明了摄入益生菌的功效。也许我们还需要10年、20 年才能破解其作用机制,知道为什么益生菌有此功能”。
事实上,前述《自然》新闻办公室的新闻稿里也有同样的观点:这些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为什么能延长小鼠的寿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机制。

如何开展益生菌健康教育最有效?

以有依据的科学研究信息形成消费者沟通

显然,面对质疑,益生菌需要获得更多的科学、客观的临床验证,同时,要把那些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这一点很重要,”业内人士强调:“唯此才能让消费者形成认知,继而改进自己的生活,享受到益生菌健康法带来的健康。”
面对面交流;通过饮用体验来建立口碑;参观工厂;到学校、幼儿园、写字楼举办健康讲座,是行之有效的科普方式。当然,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都要有科学研究依据。
科研人员应该在不同国家地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临床实验,以证明特定菌株的有效性。例如,2010年,由印度国立霍乱及腹泻研究中心主导的一项关于益生菌与幼儿急性痢疾发病率的研究成果正式对外公布。这项为期两年、涉及3585个儿童的大型临床研究表明,每天摄取LcS,对降低幼儿急性痢疾的发病率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被刊登在著名医学网站“流行病与传染”(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上。2011年,英国拉夫堡大学格里森教授以该大学自行车部、铁人三项部、田径部(中长距离跑)、游泳部的运动员为对象,使用进行了饮用试验。长期从事剧烈运动的运动员是一类容易受到免疫功能下降影响而发生感染的人群,而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每日摄取LcS能有效降低运动员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为什么要在各地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呢?专家表示,因为各国居民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各个国家人群的肠道环境也存在差异,采用当地科学证明的研究结果,对当地消费者才更有说服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