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防辐射 别反应过度

标签:
核辐射健康食品安全 |
分类: 专家解析 |
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多次氢爆炸及核泄漏发生后,我国居民对核辐射污染非常警觉。在一些沿海城市,不仅碘片热销,甚至连碘盐也被抢购;以番茄、海带、木耳、豆腐等为代表的“防辐射食品”和某些“防辐射保健品”也开始升温;慰问短信里,“多吃含碘食品”的叮咛也开始出现。这些食品真能防辐射吗,有没有必要选择防辐射功能食品呢?
饮食防辐射 别反应过度
不擅自服用碘片
不少人看到相关新闻中提到,日本福岛核电站氢爆炸后,日方向附近居民发放碘片预防放射性碘吸入而引起甲状腺癌,也跟着效仿,购买、储存或服用碘片,预防可能的核放射污染。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营养研究室主任郭长江研究员表示,目前服用碘片预防因日本核泄漏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完全没有意义,还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风险。
日前卫生部发布的《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知识30个要点》指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的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岁—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服用稳定性碘,减少放射性碘对甲状腺的照射剂量,从而预防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该《要点》还说明,碘片不能防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排除被身体吸入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的影响。
该《要点》同时提出,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郭长江研究员分析说,从目前公告的监测情况看,中国的放射性物质水平没有异常,从目前气象条件判断,尚没有放射性物质烟羽能飘到中国的迹象,服用碘片防护没有必要。
人体碘摄入量和甲状腺中碘的水平有一定范围,碘摄入量过低可能引起缺碘性甲状腺肿大,出现智力低下等症状;碘摄入水平过高则可能引起甲亢,出现消瘦、心跳过速、失眠、疲劳等症状。因此在不需要排除放射性碘的时候,擅自额外补碘是不可取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和生物工程学院郑建仙教授告诉记者,为了防辐射天天猛吃富碘的海带、海鲜也是不科学的。在有放射性损害时口服碘,其实是利用竞争性原理,让口服的无放射性的碘和被吸入的有放射性的碘竞争,让有放射性的碘少停留在甲状腺,避免致癌,但这其实也容易形成口服的碘水平较高,也有健康风险,有点“以毒攻毒”的意思。如果没有放射治癌的担忧,当然没必要承担多吃碘带来的风险。虽然和碘片比起来,海带等食品中天然存在的碘吸收起来比较温和,但也不能天天吃、过量吃,否则也没准会患上甲亢。
避免消费污染区食品
放射性碘半衰期为7天
专家表示,相对于吃碘片防辐射,中国大众注意避免消费从污染区输出的可能存在放射性的农产品、食品,似乎更加切合实际一些。
专家表示,核辐射达到一定量时,会影响周边水域及水产生物,放射性物质尘埃可能散落在农产植被上,也许会形成一定的放射性残留。因此对受污染的水产品、农产品及食品的放射性有必要加以关注。日前,我国香港地区已经开始对日本进口香港的新鲜食品例如牛奶、蔬菜和水果加强监察,进行辐射水平测试。我国澳门地区和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也加强了对从日本进口的食品的放射性检测。我国沿海的上海、山东等地也积极准备加强食品检测,今日将出台相关的检测规程。对于日本输华水产品、粮食、饮用水、薯类、蔬菜、水果等食品,采用口岸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筛查、检测。
据日本公布的信息,此次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成分主要是碘131和铯137,其中最主要的是碘131。
郭长江研究员介绍说,放射性碘131的半衰期为7天,因此它的放射性程度危害是比较短期的。
如果日本核辐射污染区的产品不会通过进口流入国内,那么我国临近日本海的海域的水产品会不会有安全问题呢?记者了解到,从海洋生物习性看,很少有十分遥远海域的鱼类迁徙到另外海域,也很少有深海鱼类到近海海域,所以日本海域的鱼类游到我国东海的情况,基本不可能。由于中间隔着洋流,放射性物质从海洋漂流过来的机会也较小。目前,从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对管辖海域的放射性监测看,尚没有发现异常。
抗氧化能缓解辐射损害
不能迷信防辐射食品
专家介绍说,辐射主要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太阳光、紫外线、等产生的辐射及微波、电视、通讯设备等产生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则包括医疗诊断的χ射线、γ射线和核辐射。
郭长江研究员告诉记者,辐射对身体造成损伤的主要机理之一,就是强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产物可破坏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DNA、酶及细胞膜,而使它们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是目前抗辐射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主要方向。
郑建仙教授介绍说,目前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中有一类是“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适宜人群是“接触辐射者”。功能评价的方法是对实验小鼠进行γ射线照射后,会出现白细胞数目减少、骨髓细胞微核数增高等表现,然后看给予保健产品后以上指标有无明显改善。目前批准的产品中具有抗辐射功效的典型配料有谷胱甘肽、金属硫蛋白、L-半胱氨酸、β-胡萝卜素、酶改性芦丁、茶多酚、姜黄素、维生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螺旋藻、番茄红素等,主要都是天然抗氧化成分。
据中国保健协会介绍,目前国家批准的防辐射保健食品共有93 种,在万余个保
健食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这93个产品中,申请单项防辐射功能的仅有18 个,其余75 个都同时申请了增强免疫力、缓解视疲劳等其他功能。
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表示,从产品属性上讲,保健食品是食品而非药品,对辐
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食品,是长期食用的预防性产品。日本的核辐射要是真的影响到中国,现吃产品是不管用的。
郑建仙教授表示了相同观点,这些功能食品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但不可能阻击辐射。在阳光、电磁等低剂量辐射时,长期食用是有效应的;对高剂量
的辐射则意义不大。如果要选择保健功能食品防辐射损伤,不要听促销人员忽
悠,要认准保健食品标签上批准的功能类别中是否有“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
功能”字样。
至于含有抗氧化成分的普通食品,如番茄、绿茶、胡萝卜等,防辐射的作用就更
微弱了,不必迷信和跟风按照网上流传的“防辐射菜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