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到底该不该死?

标签:
杂谈 |
这是个社会新闻,本不应该由一个非法制的公号来讨论。但是随着近日来张扣扣辩护律师邓学平的辩护词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关于此次审判过程中精神鉴定这一块。
为了能做好一篇客观不挨骂的文章,我仔细阅读了公诉人意见书,2018年2月一份亲历两次现场的知情人陈述,以及律师的辩护词。结果是,看到了三个人。
公诉人的意见书里,张扣扣是一个蓄谋已久,认罪态度恶劣并且为侦查工作制造难度的罪犯,之所以投案自首是因为身上没钱了。
邓律师的辩护词里,张扣扣是个为人老实随和不与人发生摩擦的模范公民,只是杀母之仇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了他的罪。
张扣扣同村友人的陈述里,他是一个被泼辣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坑”了的孩子。时刻保持着自己的仇恨,除此之外人生没有特别的远大目标。
这三个影像里,我觉得同村友人的描述应该是最贴切的。因为那更像是一个“人”。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的良莠不齐使每一个人的命运也随之不同。多年前张扣扣母亲的那场悲剧并不像网络里传闻的那样穷凶极恶,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山村,每一处邻里。被人们重视的往往是张扣扣母亲在他怀里临终前的画面,却忽视了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他的家人都加入到了一场没有目的性的斗殴当中。
我看了律师辩护词里关于当年案件的截图以及当年其他当事人的陈述,对于法律的判决我不做多的议论。未成年人的法案一直都是法律界争论不休的议题,判重判轻,是否弘扬了正义也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我注意到的是一些关于家庭的细节:
张扣扣的母亲被打伤以后,他的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带她去医院而是把她送到了伤人者家。
母亲的尸身没有被家人善待,而是被放在了路边的板车上,也就是律师在辩护词里写的那段在路边被尸检的来源。
验尸后,母亲的尸身被他的父亲和舅舅放在了“凶手”家的堂屋整整一个星期。而那时,那家人正在接受审讯。
母亲去世那棵树被他的家人裹上黑布,取名“断头树”。
没有一篇文章对张扣扣的父亲有所评价,这个男人也始终没有开过口,通常只是被一笔带过,“从此以后张福如带着扣扣和他姐过日子。”这个男人是一个缺席的父亲。
邓律师的辩护词中屡次提到张扣扣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认为他的创伤来源于其母亲身故时的场面,母亲被尸检时的场面。而实际上,张扣扣的创伤还来源于母亲(以及其遗体)的不被尊重,以及仇恨的具体化(断头树)。而在他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关系中并没有可以帮助他平衡仇恨心以及治疗心理障碍的个人或机构。
关于PTSD的科普: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PTSD是一种精神障碍,但是它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想象的“精神病”。比如,亲人的寿终正寝也有可能会让至亲产生PTSD的症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会让人陷入PTSD;宠物的去世、恐怖袭击等等都有可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PTSD的症状体验。
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生活着千千万万个因为创伤事件而饱受痛苦的人。或许他们的痛苦不会酿成更大的悲剧,但得不到合理的平衡和疏导,痛苦会加深,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悲剧的概率也会增加。
邓律师在长文中呼吁的社会应给与的帮助其实就是社会支持系统。
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科普: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
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有学者将其分别命名为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在进行心理学的科学评定时用以评定其的社会支持大小。
在张扣扣的事件里,他的感情体验和被尊重、支持的程度显然是不足的。对于母亲的过世和遗体的不被尊重让他盲目地把仇恨感加重。没有得到和解也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仇恨具体化的断头树让他每一次回到家中都会重拾一次复仇的心念。
一步错,步步错,张扣扣违反了现行的法律,判决是法律给他的惩罚。但是张扣扣的事件也在警醒着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建设自己的支持系统,因为心理健康并不是在它成为被确诊的病以后才应该开始被关注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一篇:如何保持婚姻的新鲜感
后一篇:你的身体,记录着曾经经历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