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抑郁|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2018-11-19 19:10:12)
标签:

身心灵成长

【陶花源】


夏天时,一段视频上了热搜:

 

在华山栈道上,游客正在小心翼翼地通行,一名身穿灰色短袖的男子突然揭开身上的安全绳,从栈道边上张开双臂,像展翅翱翔的鸟,轻盈的纵身跳下悬崖。

 

抑郁|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他的每一个动作没有半点犹豫,整个过程表现出异常的冷静。那张开双臂的纵身一跃,仿佛解脱了所有的苦难。

 

一个月后,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孩不顾其他人劝阻,还是毅然决然地从峨眉山金顶跳下,当场身亡。

 

旁边游客一遍遍地劝她,“快回来”、“听听我们的话”、“你还有爸爸妈妈”,但是她还是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

 

自杀之前,她留下了一封遗书,坦诚地说自己有抑郁症,遗书里她写出了自己的崩溃和无奈:

 

 “很多人把这种病当成是脆弱,想不开。我想说的是,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就像不经常喝酒的人也会得肝癌一样,没有太多的诱因,就这么发生了。”“我只知道我活的很累很痛苦……希望大家多关注抑郁症这个群体吧,愿世界多些善意和美好,少些伤害。”然而新闻下的看客,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友好,充满善意,他们轻飘飘的留下“年纪轻轻的怎么会得抑郁症”、“真是矫情,死了还连累景区”、“死的勇气都有了活的勇气都没有吗”评论,继续滑向下一条新闻。

 

抑郁|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抑郁症在医学中尚未有明确病因,一些人却想当然的把它归结为心理或情绪问题。

 

他们不会对一个受伤流血的人说:“你为什么要喊疼?”

 

也不会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太自私了,为什么不好起来,不考虑家人的感受?”

 

却会在看到别人因抑郁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心生鄙夷,认为对方过于脆弱。

 

所以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抑郁|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作家Andrew Solomon,在TED演讲中,将人们带入他与抑郁症抗争的那段日子。

 

他曾以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直到他在有一年中,先后经历了母亲逝世、爱情终止等一系列打击。

 

当时的他,看起来和从前没有两样,照常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可他突然发现,自己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甚至不愿意去做那些他曾经很想去做、很有热情的事情。

 后来,他明白了:“抑郁症的对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

 

患者并非完全感受不到快乐,只是他们对一切失去了兴趣:

 

从食欲的降低、社交欲的减退、兴趣与动力的消失,到最后,连求生欲也会一步步丧失。

 

抑郁|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那是一种沉溺水中、暗无天日的绝望。只能感受着水没过自己的窒息感,看着自己慢慢下沉,沉入目光所及皆是黑暗的黑暗中去。尽管这个过程,这种感受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长。

 

人生,就怕失去生活的希望,看不到一点光亮的人生,就像是跌入万丈深渊的黑暗,生也是死。

 

 


我们可能有一万种不堪:有人有强迫症,每次去完厕所就洗手洗得停不下来,洗出血也不停;有人情感疏离,哪怕和很爱 的人在一起,也没法说出“我爱你”,有问题只想躲开;也有人有焦虑症,时刻被焦虑充斥着,甚至无法入眠。

 

抑郁|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西方称抑郁症为“蓝色隐忧”,亦有说“心灵感冒”;然而,它如幽灵般盘旋内心,那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又被称为“第一心理杀手”。但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都有自救的权利和能力。真正导致我们抑郁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和觉性的割裂,也可说,是和“大我”的分裂,完全活在了小我的蒙蔽中,所以,才时时感到“匮乏”,感到“不完满”,感到“虚无”,陷入抑郁的人们,迷失了本来面目,需要回到根本的自性家园。《谁在你的身体里?》内观工作坊可以极大扩展我们了解自身内心的疆域,而这种了解会带来切实的积极改变,从而改变原有的心性,孕育新的成长。

 


心理学家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做梦,向内审视的人觉醒。

 

因此,返回内心,深入觉察,疗愈抑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