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子勋特稿

(2018-10-25 16:15: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灵随笔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先生离世,这是一个很坏的消息。


回公司的路上,忽然看到李子勋先生离世的消息,心里咯噔了一下,希望这是一个假新闻,可是发布信息的却是一个严肃的心理学专业平台,信息来源确定属实。

李子勋先生离世,这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坏消息。那么多名气很大或是没那么大的心理学家里,少有李先生这样,无论世界多么严酷他都温柔以待。这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坏消息。


李子勋

李先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国内最早因为媒体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的常客,《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他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大众了解了心理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在从事着怎样的工作、能够为大众带来哪些助益。他让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接触心理学。从这个角度去看,无论他人在哪里,地球或是外星系,他的影响、他对本土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会被更多的人记得、分享、传递。

李子勋特稿




也许,

传播是最好的尊重和纪念



李子勋重要书籍一览——心理科普篇

李子勋特稿



《你在为谁而活》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4月

烦恼、抑郁和哀伤……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的心理困境,如何对待这些困境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快乐幸福地生活。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李子勋以专业的视角和饱含人性关怀的笔墨,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创作了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世上没有心理状态完全健康这样的人,也没有完全的心理健康这回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借助这本书,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


李子勋特稿

《幸福从心开始》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5月


这本书主要是李子勋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

 

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李子勋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李子勋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李子勋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李子勋特稿


         《心灵飞舞》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6月


喜欢超越的人与心理医生一样,永远追求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在于即便被现实的压力、苦恼、疾病缠身,内心依然是快乐且满足的。那么,心灵存在吗?在精神的哪一个层面呢?我们如何寻迹心灵呢?


李子勋在文章《高峰体验》中写到:“生命潜能、创造力、智慧、灵感、道德、坦诚、良知、博爱、慈悲、无私、使命感与信仰,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保护与敬畏,这些都是人类心灵层面的内容。”心灵的升华需要思维的扩展,思维的扩展需要精神的能量,这个集子正是为了帮助人的精神捕获能量,让心灵飞舞。


这本书用一百多个真实案例,以问答的方式,做深入浅出的分析。该书围绕爱情、婚姻家庭、亲情、职场人际等主题,以“问”抛砖引玉,李子勋的答娓娓道来,引导大家慢慢解读人性,这本书有极强的实用性。


《人生困境整理术》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11月

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治愈系心灵读本。李子勋从心理学视角、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智慧,来解读现实中人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遭遇的心理困惑,帮你重新打开视域,重新带着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这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治愈系心灵读本。


他让你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通顺而豁达的完满之途。


李子勋重要书籍一览——婚姻情感篇


李子勋特稿

《婚姻的烦恼》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6月


这是一本实用的婚姻生活心理指导书。用心理医生独特的视角,帮你打开一扇扇家庭的窗口,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家庭的形态,看到其中的因果互动、矛盾纠结。在不经意间,你会被他带到一个新鲜、奇妙的境界里,轻松、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一切。


婚姻和爱情一样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本书试图用男女两个人的角度去解读婚姻,书中把婚姻男女一律以东东、西西来指代名字,来表达婚姻关系情景。而作者采用双层身份——一个用男性视觉,一个用女性视觉,把一样的东西作不一样的解读,以这种形式增加读者对婚姻多样化的理解。


李子勋特稿

《源舞》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2年10月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


《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引人入胜。


李子勋重要书籍一览——亲子教育篇



李子勋特稿

《陪孩子长大》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月

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李子勋特稿

《早教的秘密》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0月


早教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做父母难在不是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能主动不教孩子什么。我们的孩子属于20年后的世界,我们给不了他们我们没有的。

 

李子勋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李子勋特稿

《家庭成就孩子》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国内第一本“未来取向”亲子教育书;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唯一出路。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样的亲子教育才能真正将他们导向未来?


本书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李老师的语录


1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2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3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

4


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5


对什么依赖、上什么瘾,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需要什么。 对网络聊天有依赖的人往往在社交方面有些困难;对网游有依赖的人绝对需要成就感和唯我独尊的体验。

6


“自我是一个流动着的概念,每一个体验都在改变着自我的内涵,让人意识到过去未曾意识到的东西。我们也不能评价他人的选择,生命自有自在之道,该经历的艰难险阻还得去经历,不然生命就无法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内涵,经历过你才活过,不想经历苦也未知甜的意义。经由后悔你可以再选择未来,而非过去,明白这一点,后悔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情绪。”

7


内心世界是否美好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感的关键。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8


认知是人对感受到的信息与素材进行选择和强化,并组织成为一种可以指导自己行为、情绪的心理过程与思维结构。

9


完美的东西意味着终结或死亡。 追求完美的人会终生处在自我放逐中。

10


佛家说:“心中有,眼中才有。” 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有那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11


善极是恶,极端的道德社会其实也是恶。它把所有的人都逼迫进不道德的范畴,人人都觉得自己有罪。

12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残留一些幼稚的防御机制,如强烈的爱在很多时候要通过恨来、攻击、控制去反向表达,而内心的愤怒也需要掩藏在爱的外衣下被安全的释放出来。于是就有了一种奇怪的悖论情景——“我折磨你是因为我爱你”你的所作所为,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反向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行为带着明显的矛盾信息,接受他的同时又在排斥他,抓紧他和推开他的力量并存。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13


怀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一点点地创造出—种“现实”,最终让怀疑被证实。越怕失去什么,结果就越会失去什么,这就是生活不变的哲理。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14


“生命永远是不满足的,正如运动员总是以失败告终,不管他曾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总有一个高度他难以逾越。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到过世界的任何地方,甚至有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经历,品尝过全世界所有的食物(美味的与难以下咽的),接触过所有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人群,谈过无数次恋爱,从事过许多职业(包括战争中的士兵与流离失所的难民),有过许多身份(穷人、富人、高官、显贵、精英、杂碎),有过很多次婚姻,当过父亲或母亲,经历过诸多身体的病痛,死去活来,那么他一定是他处的那个时代生命最有价值、最饱满,也活得最有滋有味的.

15


“活着的意义”是文化对人的一种精神压迫。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是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生命本身是依自然法则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法则赋予的。

16


喜欢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欢上别人; 尊重自己的人,也愿意尊重别人。

17


匆匆忙忙地旅行更像是逃避。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18


一个不那么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去爱别人。 爱是一种体验,有爱的体验的人风吹过是乐,雨飘来是喜,内心洋溢的爱把世界渲染出美丽的颜色。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李子勋特稿

李老师

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