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不可挽回之后

标签:
育儿母亲孤独感自己早期 |
分类: 心灵随笔 |
今日专栏:爱与成长
导语:我们永远无法预见自己会何时滋生出想要被关注和理解的渴望,它来了,就敞开怀抱去迎接,至少可以给予自己一个机会多理解和关注自己。
不可挽回之后
文/彭静 编辑/冯祺
曾经写过一则小诗叫<<我想>>
我想
化成眼泪
沁入你的睫毛
一根又一根
我想
化成花的香
飘过你的脊梁骨
一节又一节
我想
化成血液
流过你的心脏
一遍又一遍
我想
化成想法的种子
种在你的大脑
一粒又一粒
我想
化成你
住在你的身体
一天又一天
就这样
这是我的愿望
小小而又无法实现的愿望短短的文字体现了我在某个当下渴望与他人高度融合,那种合二为一的心理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莫名萌生出各种对人以及某种关系的渴望,渴望他人的关注理解以及回应,其实这可以追溯到我们生命早期,在婴儿时期孩子与母亲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当孩子需要时母亲便积极地给予关注和回应,而孩子则通过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和回应才得已确认自己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关系的融合感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都害怕与自己的父母分离,担心被父母抛弃。直至成人,也会有着害怕被身边其他亲近的人抛弃的恐惧。
《嫉羡和感恩》中有段文字“渴望一种无言的理解,这归根结底是渴望与母亲的早期关系。这种渴望是促成孤独感的原因之一,它源自于对一种不可挽回的丧失的抑郁感。”
可能很多人会被“不可挽回”这个词戳中,的确是这样,伴随长大,我们要面临各种分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回到原始的母婴的关系,早期与母亲的分离意味着我们要开始独立,在不断独立的过程中就会滋生孤独感,其实在一片海洋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而我们经常做的就是在孤岛之间搭上坚实的桥梁作为联结以减少那种孤独的焦虑和恐惧。这个桥梁用与不用,它都会在那里,因为它会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到人与人彼此关注和理解的希望。
我们也永远无法预见自己会何时滋生出这样想要被关注和理解的渴望,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些渴望,而我认为这没有对错,它来了,就敞开怀抱去迎接,至少可以给予自己一个机会多理解和关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