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首发】成人的暴行

(2015-07-14 22:29:59)
标签:

暴力

体罚

创伤体验

老师

恐惧

分类: 心灵随笔

 

【原创首发】成人的暴行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 彭静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发,请标注:作者彭静 转自公众号 sixuantao商业性质的转载及纸媒用稿,请留言联系。

  今日专栏:爱与成长

成人的暴行

文/彭静 编辑/冯祺

  挥之不去的体罚记忆

  周一的时候神奇般的被拉进一个初中同学群,拜微信所赐越来越多失联十几年的同学被拉进来,浩浩荡荡。然后就是各种回忆过往岁月,我做了一个下午咨询后拿起手机发现无数条信息,紧接着手机就被喷涌而来的信息给炸没电了。

  十几年太久,大家想说的话太多。我充上电重未如此有耐心的看着大家发的每一条信息,满满的喜悦和感动,大家叙着同学情,忽然话锋转变成叙师生情,只是看着大家说得心里有点难受。难受是因为同学都在说着曾经被老师打的经历:

  “我对他有阴影,老打我。”

  “好像除了不打人的老师没打过我。”

  “我很幸运,没有被xx1和xx2老师打过….”

  “我就被xx3老师打过。”

  “还有板凳腿,现在我家的板凳腿松了我就把板凳扔掉。”

  “不是拽眼皮么?”

  “各个老师都有大招,冷却时间为零。”

  “xx1老师是个厉害的角色。”

  …..

  大家像是开玩笑的说着这些,好像这些过去的经历大家可以坦然去面对去谈论,也没有任何的批判和指责,觉得大家真心宽容。

  这些话语一下子把我拉到过去课堂里的岁月,印象中最深的就是一个同学被某老师扇耳光从第一组过道扇到第四组,想想都觉得很惊悚,那时全班鸦雀无声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我至今都记得那个同学当时的眼神和被打后旋转的瘦弱的身体,我只能看着,充满了恐惧无助和愧疚。那个时候的老师用体罚解决所谓的坏学生,那个时候的我们弱小而无知。

  不断重复的创伤体验

  后来,我才知道被打会造成创伤体验,看见亲近的人被打也会造成创伤体验。而其实打人的人也经历着创伤体验。遇到很多的来访者有暴力倾向和行为的在儿时都被打过或者经历过父母之间的暴力互动,当他们叙述的时候充满了恐惧和悲伤,但这样的方式和情境就是莫名的被几代人传承下来不断的重复,每一代的人都在内化着同样的方式。

  这也就意味着我曾经的老师可能也经历过被殴打的创伤体验,然后Ta又用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同样的体验。当没有意识到和觉察的时候这样的循环真心有些可怕。 

  曾经在路边看见一个小女孩要求抱抱,她一直摇晃着妈妈的胳膊,妈妈没有理她,孩子用手打了妈妈并且开始哭闹,结果她的妈妈用力的把她甩开拎起来就一顿打,看得我心惊肉跳,她对孩子说:“你烦不烦,没看见我在有事么?”孩子继续哭着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抱抱。”妈妈打孩子,而孩子也学会了用打人的方式表达自己没有被满足时对妈妈的愤怒,以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妈妈的关注。“打人”也似乎成为了这对母女联结交流的方式。 

  前些日子去花市看见一个爸爸拿着一个细长的藤条对着一个小女孩,孩子被妈妈抱起,当爸爸想从妈妈的怀抱中抱走时,我看见孩子小小的身躯在发抖,那眼神仿佛被爸爸手中的藤条拉到另一个时空,我感受到的尽是孩子恐惧的灵魂.

  屈服源于恐惧

  成人较孩子而言的确拥有更多的权利,就像曾经的老师一样,我们都认为那是老师在惩罚所谓坏学生的权利,似乎是理所应当。学生就像被洗了脑一样虽然愤恨但“我打你是为你好”的荒谬理念被深入人心。好多父母也会说:“打是亲骂是爱,那样我是为你好”,有时面对他们的时候不得不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们也只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传递所谓的爱,日子长久,亲子之间爱的关系变得畸形。的确,父母无不爱孩子,只是父母很多的爱是以一种残缺的方式传递出来,他们不知道健康完整的爱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没有体会过被温柔的对待、被尊重的看见、被安全的拥抱。如果你曾经的被教养方式是“打”,请不要再延续到你的孩子,“打”只能带来屈服但不能带来信服,重要的是屈服源于恐惧,当恐惧弥漫在亲子之间时这段关系多半都是生病了。

  回归生命最初的温柔

  其实无论打人者或者被打者都带着自己的无力和伤痛,回归生命最初,每个人都是纯白的无辜者,对于我来说没有办法站在一个道德的高度去批判这些人本身存在的对错,他们都经历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干扰和污染。我想,是这样的方式错了;当真正意识到这样的方式带来的伤害后依然还沿用的态度和行为错了。

  看见过一句话:请用触摸一朵花的温柔去触摸你的孩子。如果我再加上一句就是:你和你的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