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陌生人似乎更容易失控

(2014-09-22 13:21:14)
标签:

佛学

分类: 心灵随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处世界的组成基础。关系融洽,和谐就应运而生;关系恶化,就会形成混乱的局面。

  一个人如果断绝与其他人的联系,他会怎么办呢?他或她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来看一看,当某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自我分裂的时候,他们试图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面对陌生人,似乎更容易失控

  那些“只有一个活塞”(只有思考功能)的人,也就是所谓有着逆反心理的人,喜欢以逆向方式与其他人接触。他们实际上会把接触陌生人,当成是一个介绍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建立起与其他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他们与别人接触的方式通常是告诉别人诸如应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实际上,我认为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行为,这种行为在日常沟通中比比皆是。

  如果我们与某人经常相处,会自认为对他非常了解,知道他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可要是因为这样,就可以这样或那样地随便给他(她)下定义,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错了而不得不表示歉意。

  但是,如果评价某个陌生人的话,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毫无顾忌,并且更加怪异。

  逆向行为的几个典型案例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些逆向接触的案例,看看我们是否明白在接近、联系和沟通时,那些人是如何伪装的,如何在联系和沟通还没有建立之前,与不认识的人之间的逆向接触。

  故事一:笑一笑

  不久前的一天,我坐在纽约附近一家旅馆舒适的大厅中,精力集中安排着曼哈顿之行。我拿起金色的咖啡壶为自己倒上一杯咖啡,突然,我发觉身后有个人似乎正在对我说着什么,然后又走到了我的右边。我侧过身,看到一个陌生的面孔。旁边没有其他人,他肯定是在对我说话。

  “您说什么?”我问他。

  “笑一笑!”

  “什么?”

  “笑一笑,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他一字一顿地说。

  “什么?”我再次问道,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

  “笑一笑,今天是个好日子!”他说道,语气显得更为郑重。

  “什……么?”我几乎说不出话来。我无法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这有点荒唐。他说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满脑子都是我的行程计划,如公共交通时刻、公交车路线和离目的地最近的站点。

  我站了起来,嘴里又蹦出了一句“什……么?”那人不再大声说话,走开了。我注意到了他的胸卡,这才明白他参加了我前天发表了演讲的会议。

  我想,他可能认为我是认识他的。他想通过告诉我笑一下的方式,与我联络感情,好像我的脸部表情就应该变一下似的。他好像能够知道我的想法和感觉,认为这样就可以拉近我和他的关系,好像给我下定论就是联络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个要求我微笑的陌生人可能以为,他已经或是能够和我建立亲密关系了,因此可以告诉我该如何去做?

  尽管没有什么危害,但对于这种方法我不敢苟同。对于陌生人,甚至是那些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从来没有随便要求他们笑一笑。

  恰好在第二天的早上,在同一家旅馆,发生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

  故事二:你看得太多了

  我正在餐厅里吃早餐,看着报纸,距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人离开了桌子。非常奇怪的是,像前一天早上一样,我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对我说话,但这次他是走到了我的左边。“您说什么?”我问道,并抬起头来,与一个陌生人的眼光相遇。

  “你看得太多了。”他说道。

  “什……么?!?”我带着比前一天更加难以置信的口气问道。

  “你看得太多了。”他有些尴尬地重复道。

  “什……么?”我又一次问道,我努力想理解这个陌生人话里的意思。

  他似乎有些局促不安,嘴里咕哝着诸如“它们已经过时了”和“不要相信它们”之类的话。他也戴着胸卡,显然他也听了我的演讲。

  他试图通过告诉我“看得太多了”来与我沟通——好像我的所作所为很过分(与神秘相比算过分呢?),似乎我们是那么的“亲密”:他熟悉我的想法、感觉,甚至了解我的阅读习惯,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似乎给我下定论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如何解释这些奇怪的交往方式呢?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别人还没有了解我的想法,就开始对我的内心想法说三道四。

  一些不自知、自以为是好意、勤勉的人想与我们交往时,很可能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当这些人试图与我们接近、交流或者认识时,会以逆向方式与我们接触。

  一旦有人开始给我们下定论,他们就会与我们疏远。只有当他们向我们做自我介绍,或是询问我们的情况时,才能走近我们。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解他们,他们也开始了解我们。这是惟一有效的方式。

  例如,那个说“你看得太多了”的人如果是这么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我是……我听了你的演讲,我想知道……你有时间吗?”我就会和他很好地交流。

  我认为这两个陌生人并不是想吓我一跳,或是让我迷糊,他们只是做得好像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

  在第一个例子中,我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不笑;而在第二个例子中,也没有反驳他对我阅读情况的断言。如果那样做了的话,我岂不是给别人这么个印象:他们可以通过逆向方式和我交往?我岂不是默许其他人对我精神边界的侵犯?

  如果对这些入侵者进行辩解和反驳,他就会以为:“我很了解她。我知道她应该怎么做。实际上,她只是在解释,为什么她这次不同意我的意见。这只能说明在多数情况下,我的确知道她应该怎么做。”

  节选自《不要用爱控制我》(帕萃丝.埃文斯/著/美)

 

TaraTao陶花源心灵成工作室

联系电话:Joy 15117939933(可加微信)
电子信箱:office2013@taratao.com
---------------------------------------
分享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更多资讯,请订阅:
思璇微信公众平台:sixuantao
思璇微博:@Tara陶思璇
思璇搜狐自媒体:Tara陶思璇
---------------------------------------
2014年“心幸福”系列课程简介
【心幸福-自信之光】:熟练掌握“8个镜片”的自我觉察技术,提高自我价值感,提升自信心。
【心幸福-愤怒之舞】:解析愤怒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恰当释放,转化能量;
【心幸福-信任生命】:通过一些自我面质的训练方法,培养专注力,正念观,与生命结盟;
【心幸福-喜悦人生】: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学习自由恰当的情感表达,能量升华。
【心幸福-重生之旅全系列】:重返少年时光,整合内在资源,创造未来新世界。
【谁在你的身体里面-内观工作坊】:倾听身体,探索情绪背后的秘密,与内在智慧建立联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