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导演了“问题奶粉”玩“潜伏”
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彻底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隐患。(2月1日新华网)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令人震惊,人们心中的“结石宝宝”之痛还未抚平,2009年以来却又出现了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而让人做梦也想不到是,这些案件都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当年的“问题奶粉”不是早已查封并销毁了吗,怎么会又突然重新入市,这些“问题奶粉”是怎样“潜伏”下来的,是谁导演了“问题奶粉”玩“潜伏”的闹剧?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对奶制品进行了清查,各地清查活动可谓“捷报频传”,今天这里查封多少吨,明天哪里查封多少吨,甚至精确到查封多少公斤。查封“问题奶粉”是一项事关食品安全、事关人们身体键康的严肃的执法活动。照理说,由执法部门出面查封的“问题奶粉”,是不可能重新入市的。之所以重新入市,要么是执法部门开了方便之门,要么是厂方擅自违法对“问题奶粉”解封。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严肃依法追责。谁让“潜伏”的“问题奶粉”重新入市,就坚决绳之以法。
还应看到,“问题奶粉”之所以能够“潜伏”下来,有关执法部门难咎其责。2008年在清查“问题奶粉”时,明确要求要查封销毁。如果当时的“问题奶粉”全部销毁,“问题奶粉”就不可能玩“潜伏”,就不可能重新入市,祸害人民。我们不由得要问,为何面对“问题奶粉”,有的地方只查封而不销毁,这种执法的“虎头蛇尾”,为“问题奶粉”玩“潜伏”提供了方便。因此,对“问题奶粉”只“封”不“毁”的执法部门,理应追究渎职责任。
必须指出的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全国到底查封了多少“问题奶粉”,销毁了多少“问题奶粉”,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和说法。这一次对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在全国进行清查活动之际,应对查封的“问题奶粉”登记造册,并由执法部门予以销毁。即使由厂方负责销毁,也应在执法部门监管下进行。与此同时要向公众进行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从根本上断了“问题奶粉”玩“潜伏”的邪路!
春城晚报http://finance.yunnan.cn/html/2010-02/02/content_106304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