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30分许,记者来到了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故宫东巷1号的这家九雯学堂。此时,学堂的“先生”张红星教授正在准备上课前的物品。宣纸、毛笔,是学生们上课的主要工具,教材就是《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12月3日《辽沈晚报》)
据报道,位于中街附近的这家九雯学堂,上课使用的是国学经典教材,师生身穿长袍;现已在国家商标局进行商标注册,有关“私塾”手续还在申办中。讲台上方挂有一幅孔子画像,讲台旁边摆放着一具古筝。学生的课桌是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方桌,座椅是略高于地面的方凳。“先生”穿着一袭红色长袍,学生们则身着绿色长袍。
九雯学堂开沈阳国学私垫先河,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从报道看,这家学堂学习国学的一套做法,总让人感到有点不怎么对劲。不象学国学,倒象是在玩“噱头”。学国学挂孔子画像也倒没什么,为啥讲台还要摆放着一具古筝?“先生”要穿着一袭红色长袍,学生们则身着绿色长袍呢?
学国学要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可不必在这种形式主义上做文章。前些日子,央视《百家论坛》由于丹讲授的《论语心得》,深入浅出,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百家论坛》既无古筝也无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方桌,也未见于丹穿红色长袍、学生着绿色长袍。据说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前不久公开发行达60万册,创《百家论坛》授课人出书发行量榜首。由此看来,学习国学,贵在内容,贵在授课水平,而不在形式,更不是玩一些近乎滑稽的“噱头”。
报道中说,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与接受义务教育相抵触,九雯学堂暂时以学堂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九雯学堂之类的国学学堂,是绝不能代替义务教育的,它只能以学堂形式出现,而不是什么“暂时”的问题,这应成为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允许国学学堂办学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进行必要的管理,以规范国学学堂的办学内容、办学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