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上兵


唐诗的世界中流传着这么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传奇故事。太学博士李涉因事被贬,夜宿九江附近的一个渡口,遭遇盗匪。盗匪问:何人?李涉的随从答:李博士。匪首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于是题赠七绝一首:“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一个生卒年月尚且不详的三流诗人,所任也是有名无实的闲职,在唐代那个信息不甚流通的时代,影响力能有多大呢?这个故事不免让人质疑。然而有诗为证,又不能不让人信其为实。大概当世的名人后代不一定知名,名垂后世者当时也许沉寂无名,前者如李涉,后者如陶渊明。
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唐代诗歌生活化的程度,以及诗人受尊重的程度。唐代人最有文化最懂文化吗?其实文化和文化人一直以来都是受人尊重的,尤其在没有文化的粗人眼中,文化人被尊为先生,是文曲星下凡,是圣贤。著名画家张大千书生时代曾遭土匪绑票,土匪发现这小伙子写得一笔好字,就留下他作师爷,大小土匪对他礼敬有加。张大千不得不就这样做了一百多天土匪,直到这帮土匪被剿灭收编。无独有偶,著名作家姚雪垠年轻时也曾有过和张大千几乎完全一样的经历。土匪出身的张作霖自己没文化,但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创办了东北大学。百年老校,功德无量。四川军阀刘文辉任西康省主席时有一个规定: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这都是尊重文化尊师重教的真事啊!
没有文化的土匪一旦得了天下,坐了江山,就容不得文人了,比如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杀文人最多的皇帝。有文化的人得了天下,更容不得文人,比如曹操,杀孔融、杀杨修,杀崔琰,间接地杀祢衡。要么你歌功颂德,要么你缄默装傻,不然就杀头,但凡是统治者都容不得不听话的文人。然而真正的文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必然要挑毛病,因此历朝历代几乎都杀文人,但铁骨铮铮的诤臣是杀不完的。
秦始皇坑杀得是骗了他银子却炼不出金丹的江湖术士,刘邦杀功臣却不杀文人,从东汉的党锢之祸开始,文人就成了领导阶层随时宰杀的羔羊。清朝的文字狱最残酷,杀得文人们噤若寒蝉,都去研究文字训诂之类的所谓小学了。赵匡胤开国就明令不杀文人的宋朝,也有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引发的元佑党籍案,对正直文人集体性打压限制。国朝文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至暗时刻,流毒至今,哪里还有什么文人风骨!
秀才遇上兵,贵为梁山泊里智多星;文人面对权,贱如大观园中俏晴雯。文人如野草,是烧不尽杀不完的。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的主要构造就是文人,国运兴衰,惟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