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一书中的某一篇对华夷之辨有详尽论述,我始知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这个“中”字原来内涵深远。
“宅兹中国”是迄今可知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记载,意指周王朝要在洛邑(洛阳)建都,因为洛邑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里的中国是洛阳,仅仅指地理位置处在四方之中,天下诸侯向周天子朝拜进贡所走的路程均等。
天子居中,高高在上,对四方边荒之地蔑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此外还有胡、虏、貉、越等称谓。后来中原王朝以华夏正统自居,对周边四方泛称为“夷”或“胡”,常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不敬之词。如此这般,华夷之争在所难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其实这也正是多民族的融合史,最终形成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虞舜和商契来自东方,夏禹和周稷来自西方,远古还没有华夷的说法。周天子居天下之中,以五等爵位分封诸侯,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吴国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后裔的封地,因地处蛮荒,只封得子爵,六亲亦不容情。楚国偏居南方,虽有灭商之功,也是子爵。东周时楚国强大了,想让周天子给升个级别,当时周天子已经自身难保,但依然惟我独尊,严守尊卑原则,绝不通融。楚国一怒之下,发兵北上,欲问鼎中原。后来诸侯纷起,逐鹿中原,来自西方的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经秦汉四百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华夏中国。
五胡入华是华夷之争的第一次高潮。东晋及宋齐梁陈等所谓的南朝虽然被迫南迁,仍以华夏正统自居,称赶走自己的胡人为索虏。北朝的羯人石勒和前秦苻坚都曾从形式上短暂统一北方,真正统一北方的是鲜卑人,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迁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自视为中国正统,称南朝汉人为岛夷。后来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建立金王朝,称南迁的宋人为南蛮,情理概同。
在北朝的基础上,隋唐实现了大一统,不论是南迁的汉族,还是入侵的五胡,都融为一体,形成了全新的活力四射的中华民族。尤其是唐王朝,敞开胸怀,接纳四方,达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顶峰,同时也再次拉开了华夷之争的大幕。安史叛乱就是北方胡族对中原王朝的挑战,紧接着吐蕃和回纥也来了,再后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清都曾称雄一时,女真入主中原,蒙古和满清驾御天下,一千多年来华夷之争就没有中断。
究竟谁才是正统中国呢?唐朝人皇甫湜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如是说:“所以为中国者,礼义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于地域?”地理位置不能定义中国,文明礼义才是中国的真正内涵。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都已经汉化了,就连未曾入主中原的契丹和西夏,也都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这些王朝都是华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中国。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来了,我们称之为“夷”,这些夷把我们打得割地赔款,于是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道。“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的黎庶昌不以为然,他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不用礼义,则中国可谓之夷;用礼义,则英吉利、美利坚不可谓之夷。”不要动辄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居,惟有代表最先进的文明、可以引领世界潮流的才可以称得上一个“中”字;反之就是夷。
我以为中国的这个“中”字的内涵,还应当加入中庸思想。中庸不是左右逢源,两不得罪,而是坚持原则,不偏不倚,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扪心自问,我们现在还能配得上这个“中”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