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藤野先生》


但凡是上过初中的中国人,都知道日本有个藤野先生,这个藤野先生专指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医学老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再读《藤野先生》,同样的感动入迷,同时又生发很多感慨。
甲午战后,中国人认为应当向日本学习,于是大量的青年留学日本,学政治,学军事,旨在变革图强,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加入了正流亡日本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或者追随同样流亡日本的康有为的立宪派。相较于这些关心国家命运的有志青年而言,鲁迅先生有感于庸医误人,立志学西医,为的是救治像他父亲那般得不到正确医治的病人,属于胸无大志一类。
走出国门的青年大多踌躇满志,尤其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胸无大志者更是凤毛麟角,比如到仙台医学校学医的中国留学生就仅只鲁迅一人。刚做了仙台医学校老师不久的藤野先生只比鲁迅大七岁,大概因为少年时学过汉学,对中国文化充满崇敬之情,不免对班上这位惟一的中国学生心生好感。又见这个身材不高的中国学生努力好学,可是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于是课后就刻意检查这个中国学生的笔记,把其中脱漏的地方补充完整,还把一些文法错误改正。两个只相差七岁的年轻人之间自然有一些可交流的话题,诸如解剖尸体和敬畏鬼神的关系、中国女人怎么裹脚之类。
藤野先生没有想到,他的这为只学了一年多就中途退学的中国学生日后竟然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伟大人物;更出乎其意料的是,在这个伟大人物的心目中,自己竟然是他所有老师中最受感激的那一个。一些极端的爱国主义者们可能会问:鲁迅难道就没有中国老师吗?鲁迅为什么不感激教过自己的中国老师而偏偏要感激一个日本鬼子老师呢?这样的鲁迅难道不是亲日、汉奸、卖国贼吗?
一个老师的优秀和国籍无关,一个人感激谁只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情感。鲁迅先生在文中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先生不是妄言之人,更不会欺骗自己的情感,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是真诚的。后来,鲁迅先生曾经多次拜托日本友人打探藤野先生的消息,可惜都没有结果。临终前不久,鲁迅先生还在念叨他的这位给过他鼓励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如果还活着的话,也已经六十多了,不知他现在怎么样。
藤野先生早就因为学历不合格被合并后的医科大学解聘,回乡开了私人诊所,消息闭塞。直到鲁迅先生去世后,藤野先生才看到儿子带回的鲁迅写自己的文章,于是写了《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以纪念自己这位伟大的学生。这时中日矛盾已经不可调和。1945年8月11日,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夕,藤野先生离世。一个普通的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一个中国学生写的一篇文章,永远被中国人铭记。
医学是治病救人的“下医”,思想和文学才是救国救民的“上医”。鲁迅先生就是在仙台这个他学“下医”的地方脱胎换骨,变得胸有大志,走上了唤醒民众的“上医”之路。鲁迅先生尽管愧对藤野先生在医学上对他的悉心指导,弃医从文,却在藤野先生精神的鼓励之下走向伟大。“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是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
前不久,一场国际性的羽毛球比赛在中国某地举办,按照国际惯例,运动员上场时要手牵一名当地的小球童。当一个日本籍的女球员手牵一名中国小球童步入球场时,这名中国小球童一脸嫌弃地甩开了日本女球员的手。小孩子知道什么呢,都是大人教的。为什么要在幼小的心灵中栽种仇恨的种子呢?要知道一直以来日本都有很多很多像藤野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心中充满了爱,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累累罪行,同时也要记住像藤野先生这样的对中国有深厚情感且充满敬意的朋友。我想这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