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忘筌


进入不惑之年,尤其是封神未果以来,读书就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几年中文史哲方面的书竟也读了不少,只是随读随忘,大半都忘记了。
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谈艺录》和陈寅恪先生作品集,方知何为博学,方识大师本色。就某一个问题、某一种观点、小到对某个字词的理解,他们都可以古今中外地列举海量的例子来佐证。此二子读书之广博,过目之不忘,不愧为不世出的天才。曾几何时,自己也是过目不忘,而今为何竟衰退到如此境地!读书须少年,老大脑中空啊!一度想放弃这艰涩的营生,轻松潇洒,无忧无虑,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事情一旦做上瘾,总是难以戒掉,何况已中毒颇深,只能以毒攻毒。忘就忘吧,忘掉了剑招,忘不掉剑意。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问张无忌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说已忘记了一小半,接着又说已忘记了一大半,接着又说还有三招没忘记,接着又说已忘得干干净净,张三丰夸奖张无忌忘得真快。原来欲得此剑法精髓,必须将剑招忘得半点不剩,临敌时方能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若有一招半式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得其要领。
此番道理虽然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却并非胡说八道。读书也是如此,贵在吸取书中精髓,化为己有,语言内容只是别人的剑招而已,只有忘掉,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招式,也才有可能将书中的道理发扬光大。庄子有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如筌,只是打鱼的工具,真意才是目的,得到真意了,还要语言干什么呢?这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只有忘掉,才能摆脱束缚,走自己的路。
我向来对宗教不感兴趣,却也深知佛家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于是硬着头皮读了《金刚经》《心经》《坛经》《地藏经》《药师经》,从中悟得佛教的精髓“空”——不论是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还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并非虚怀而空无一物,而是心怀天下万物,而又不执着于一物,此亦可为众生平等之一解。比如佛家讲淫戒,并非禁止正常男女关系,只是不能沉迷于色,这又与儒家“君子好色而不淫”道理相同。我以为佛家什么也不戒,只是不执着,不执着又恰是道家顺应自然无欲无为之道。大道至简,万宗归一,得道知理,开物成务,一切皆可豁然开朗。至此,经文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忘掉了。
读书之道在于求真明理,而非复制粘贴,是为吾之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