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富二代”、“贫二代”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之所以如今成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都是媒体炒作出来的。起码这两个词儿是媒体的新创造,或者说靠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而被世人所知的。其实,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后代如何成长的问题。比如“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比如“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说法等等,都曾经很是流行。
用父辈的“富”或“贫”来修饰限制下一代,按说是没有道理的。由此生发出这样那样的说法来,对于下一代而言,都有些强加于人的味道;再说,富也好,贫也罢,只是经济上钱多钱少的概念,和家教家风等没有直接的联系;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的类型。只是简单地用“富”或“贫”来划分如此众多的家庭,也显得过于粗犷和笼统;家财多少算“富”?家穷到什么程度为“贫”?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标准,所以显得过于随意和主观。
曾经狠批过一段时间的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类似说法过份地强调和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将生物遗传的特点完全套用在人的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慢慢地也就没有了市场。远离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之后,极少有人再用此来分析、判断和推论上一辈和下一辈之间的关系。遗传的作用不可否认,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遗传。再说,人类的繁衍过程中,除了遗传之外,也还有变异呢!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说法,早年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其中多有读书无用论的含义。当时的好爸爸的标准,主要是有权有势。如今,将标准一下子简化到了“富”或“贫”上,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的色彩,可能和贫富差别的加大有一定关联。
每个人都归属一个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成长。但还和家长的价值观以及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态度有很大关系。有的人家财万贯,但对孩子并非要啥给啥,更不是摘了星星给月亮;也有的人自己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但卖血也要满足儿女的物质要求。
富也好、贫也好,都是父辈留下来的经济状况。只要是勤劳致富、合法致富,也没有什么可以抨击的;即便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经济条件不大好、甚至有些拮据,也不丢人。富有富的过法,贫有贫的乐趣。不因家富而自傲,不因家贫而自卑;不轻看穷家子弟,不和富人攀比。咱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就是了。
对于富家子弟而言,家里钱再多,也不是自己挣的。钱可以花家里的,但还是要创自己的业绩。经济条件优越,应该成为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力,而不能成为前行的包袱。如果因家富而放松了自己的追求,就更不划算了。万一家庭有个变故,经济条件一落千丈。你啥本事没有,还怎么混?靠什么混?人这种动物,总是向往安逸,都希望过得舒服点儿,这没什么错。但躺在父辈积攒下来的存折上睡大觉就没多大意思了。我认识的一个学生,家里钱有的是,但衣着朴素、生活节俭,谁也看不出来有啥优越感;离家太远,他把车开到学校附近停下,腿着走近校园。
多数人都来自普通家庭,经济条件也就是个小康。这有啥呢?求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吃饭满足身体发育需要,穿衣朴素大方适合自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父母的钱讲虚荣和排场,更没必要花一些冤枉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不会太计较物质上的东西。钱这玩意,没有不行。但太在意了也不行。钱多少算个够啊!如果真的希望自己能多赚点儿钱,希望自己的经济上打个翻身仗,也只能靠学习和奋斗,而不能怨天尤人。多数人的富也是经过打拼而来的。
即便是有个别人依仗父辈的富足而骄奢淫逸,即便是社会上有过份看重家境的现象存在,我也不大赞成将第二代贴上“富”和“贫”的标签。这对于社会、对于家庭、对于第二代的成长都没有多大好处。尤其是对在校园里集中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
目前看来,社会对于这类的炒作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例证一,据说有家长在网上发帖子,为孩子征集门当户对的玩伴;连玩都要门当户对,长大以后只能上贵族小学、贵族中学和大学了;例证二,刚刚看到网上说,前一段时间的拼爹基础上,又出现了女大学生找男友都拼准公公了。媒体咱左右不了,只能自律了。别管家境如何,都要努力才是。自己强了,才是真的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