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赶上一场不大不小的沙尘暴。记者哪肯放过这样的机会啊,赶紧去堵和“林”沾边的委员和代表。有人在采访尹伟伦委员时一直在诱导式提问,大有不找出点儿沙尘和林业的关系来誓不罢休的意思。
尹委员不为所动。在他看来,“沙尘是自然现象,确实有人为破坏的因素,但连年治理已见成效。沙尘天气普遍出现在北方春季,地理及自然因素不可忽略。但我们总不能因大风冻雪而去埋怨西伯利亚的寒流吧?”
不少媒体每年3月有一大爱好:爱拿两会遇沙尘说事。尹委员对此颇不以为然,直呼“沙尘”不是“政治”。
一刮沙尘才想起林业,说明在有的人心目中存有不少误解。其潜台词不外是怀疑林业对环境的贡献。天气好的时候,很难想到是绿树花草的功劳,有点儿恶劣天气时,就往林业上找毛病了。
喜欢关注问题的反面,是不少媒体的通病。我们的林业那么多成绩,它们总舍不得给点儿笔墨、给几个镜头。对于林业的重要作用,也常常是视而不见。除了我们自己的专业报纸,要想在社会媒体上看到点儿绿色儿的正面报道,还真不大容易呢。
特别注意了近期社会媒体有关两会的报道,涉及林业代表委员的,不能说没有,但量不是很多,也缺少深度。不是代表委员们没有尽力呼吁,而是一些记者们更喜欢往明星、名人堆里挤。
这种局面不是两会期间特有的。每日上网搜索,天天把报纸翻个遍,坐在电视机前眼珠就不转了,但除了“周老虎”,好长一段时间,社会热点排行榜上看不到多少绿色。即便是在热得不能再热的“周老虎”炒作中,人们关注的也不是如何帮助华南虎及濒危野生动物走出困境本身,而是将其演化成了对一个娱乐悬案的追问和审判。就算是有了个结果,对野生动物保护也没有丁点儿用处。
绿色总难成热点,不能全怪媒体,也不能一味地抱怨公众。媒体总是会追逐那些新奇的东西,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内容,那些可以刺激受众使之亢奋的大事小情。作为公众来说,也容易对自己眼前的事儿、身边的事儿、稀奇古怪的事儿产生兴趣。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林业也好,生态也好,比起那些娱乐事件和奇闻轶事来自然就逊色得多了。
除了这种“先天不足”之外,林业和生态在公关的力度上,也显得经济实力不足。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林业和生态不可能一掷千金投放大量广告,也请不动有众多粉丝和追随者的明星大腕代言,甚至掏不出太多的钱给“车马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没钱,也就等于没地位、没版面、没镜头、没声音……
如果林业和生态不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成不成热点也没多大关系。问题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恶化到了如此地步,却还在那里爆炒“艳照”,妄说星闻,捕风捉影地说点儿不咸不淡的事儿,不仅显得十分浅薄,还有点儿鼠目寸光的味道。
作为媒体,不仅仅要告诉受众他们喜欢知道的事情,还要告诉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而且后者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媒体在策划和报道时,给林业、生态必要的重视,应该是份内之事了。
指望所有的媒体都染成绿色恐怕不大现实,但拯救冰雪灾害后的林业、在节能减排中发挥林业的作用、在迎接北京奥运中凸显绿色奥运等话题,应该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