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干啥的都有。尤其是近些年,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人们已经习惯的进机关、做白领的选择之外,当猪倌、羊倌、种菜的也时有报道,还有卖肉的、串糖葫芦的。4日,有媒体报道了“人大毕业生不做白领卖盒饭”的消息。
我们毕业的时候,还是国家包分配。虽然都会有份工作,但没有丝毫的自主性。后来实行双向选择,个人的意愿能够有所体现。如今,早已不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基本实行的都是自主择业。既然是自主,那就是只要不违法,人家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旁人没有理由说三道四。
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之所以能够一再成为报道的热点,和传统的择业观直接相关。过去媒体讲求指导性,报道什么基本就是提倡什么。现在媒体讲究的是娱乐性,什么新鲜就报道什么,不大考虑导向不导向的。
问题在于媒体如何报道这类事情。从这条消息可以看出,传统就业观念和当今多样化选择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碰撞。从报道的倾向性来看,显然是认同做白领比卖盒饭更适合大学毕业生的观念。
无论是做白领,还是卖盒饭,要看当事人如何考虑了。就像自己的鞋子,只有脚才知道合适还是不合适。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提倡就业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多样化的实现,除了当事人从实际出发认真审视之外,还需要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人为地按照传统观念中的高贵与卑贱,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显然是不妥当的。如果这样的舆论占了上风,当事人在择业时就会平生许多顾虑。如果顾虑得再多一点儿,很有可能会放弃,而反过来去挤社会较为认同的那几类职业,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出现冷热不均的状况。有的工作比如做白领,人多得挤破了头;有的工作却无人愿意做。
对于媒体也好,对于公众也好,看待大学生就业应该持一种平常之心,不要给当事人施加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来自关注,尤其是成为舆论焦点之后,会使其不堪重负。如果真的是关心他们,对于那些不大寻常的选择,就不要少见多怪,也别妄加评说。让大学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审慎地去选择就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