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媒体报道了震惊美国的16岁少女导演“灭门”惨案。其导火索是因不满父母强迫她中断早恋。血脉相连的一家反目成仇,家长在孩子眼里竟成仇敌。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这种家长和孩子矛盾恶化到了极点的虽属个案,但不少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确不容乐观。
一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她有事儿在外开会三天。放心不下刚上小学的女儿,当天的会一结束后,连饭都没吃就往家跑。女儿一看她回来了,突然大哭起来。她以为是女儿想她想的呢,没想到女儿委屈地说,你不是说开三天吗,怎么一天就回来了。看看,妈妈在女儿眼里都成了什么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的。还有一次出去考察,返回时路上堵了车。同车上的一位妈妈惦记着儿子,心焦如焚,如坐针毡。她拨通家里电话安慰儿子,等会儿妈妈就到家了。儿子的回答愣使她半天没回过神来:妈妈,还是多堵会车吧!儿子那小九九不言自明,妈妈晚回来会儿,就可以多一会儿自由。
有的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同学的夫人抱怨说,每次只要老公一开始给女儿辅导功课,她赶紧得去关各屋的窗户。他一说话就急,一急就嚷,一嚷就惊天动地的。周围邻居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女儿更像小羊见了狼......知道的是父亲在辅导孩子,不知道还以为要出人命了呢。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疼爱孩子的,而且还不是一般地疼爱。可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凶相毕露。在孩子眼里,好像不是父母亲生似的。不是逼着自己练琴,就是威胁着做作业。分数在父母的眼里,比自己兴趣、爱好甚至身体都重要。稍不满意,轻则训斥,连讽刺带挖苦的,动不动就是你看X
X X
怎么能考第一啊?你怎么就不知道用点儿功啊!重则体罚,火气一上来,动动手脚也不算新鲜。
不少家长对孩子都是恨铁不成钢,恨不得让孩子成为万人之前,永在第一。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在孩子眼里,慈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如果成了虎和狼,恐怕不会健康的成长的。一些父母缺少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只知道严是爱,宽是害。但一严起来就没有分寸和尺度了,就忘记了教育的规律了,甚至都忘了面对的只是几岁、十来岁的孩子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虽然孩子小,在父母的强压甚至失态面前奈何不得,但嘴足心不服,不但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还容易造成逆反,会在内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极端的情况下,还会酿成家庭大祸。
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未成年、经济未独立的孩子来说,家庭应该是温暖的港湾,父母则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而不是凶神恶煞,更不是豺狼虎豹。不是说要一味地溺爱、迁就、放纵和娇惯,而是说要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把孩子当成孩子。
要想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和被教育者在情感上取得一致。只有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她)亲密无间,才能使你的话增加影响力。父母和孩子本是一家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怎么可以和孩子站在对立面呢;其次,要掌握孩子的心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训斥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了解和把握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再次,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最后,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苛求孩子,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允许孩子犯错误(是不是错误,还不一定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