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大学高考阅读学生北大陈中原教育 |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前不久在浙大有个演讲,内容是有关阅读大学的。按照他的观点,“上大学”和“读大学”是有区别的。和陈教授素未平生,但这个观点我很赞成。我以为,上大学只是指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大学校门而已;而读大学则是把大学当作一本厚厚的书来读,读出它的历史、读出它的传统、读出它的文化、读出它的精神、读出它的风骨和品位来。
陈教授将对大学的阅读归纳成了六种方式,即作为话题的大学,作为文本的大学,作为象征的大学,作为箭垛的大学,作为景观的大学以及作为文物的大学。对照一下,我们每个上过大学的人、正在上大学的人,又读过多少大学呢?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全民关注教育的今天,在家长把孩子的求学看得比命根子还重的今天,在娱乐化风靡全球、渗透社会的今天,大学成为热门话题一点儿都不新鲜。媒体报道中、公众舆论中有些报道和言论对大学是公允的,但也有一些并不那么准确、那么客观、那么公正,甚至还有大量的歪曲、虚假的报道。我们身在其中,亲历亲为,能否在阅读大学中练就一双慧眼,把作为话题的大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对于我们认识大学、了解大学、接受大学、享受大学有重要的意义。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积淀。这些饱含历史沧桑的大学精神,渗透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精神的传承,不是记住校训、高唱校歌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投身其中,慢慢地品味和咀嚼。校园里的空气里都是知识的氧气,但如果我们上完课、甚至没上课就匆匆离开校园,那么我们只能与这些无价瑰宝擦肩而过或者连面都见不到。
人进了大学,心在没在大学,这是个问题。有多少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过去?又有多少人读过几十年乃至百年的校史?到底自己能认识几棵校园里的大树?日日路过的矗立着的座座雕塑,给了我们哪些启迪?如今,有些大学生缺少标志性的修养、气质和风度,和未能沉下心来读读大学不无关系。
大学里有大楼、大树更有大师。但不少学生都是远远地眺望着大师而很少靠近他们,甚至走到对面连个招呼都不打。有的学生慕名选了大师的课,却听了上句、没听下句,自己心里长在草,反过来抱怨大师不过如此罢了。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如今巨人就近在眼前,怎么不能走上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呢?
并不否认如今的大学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也不否认有的大学出现了一些有违大学之名的行为,更不否认有的大学从业人员秀出了被社会所不齿的行为、爆出了为人们所唾弃的粗口,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阅读大学的价值。阅读大学应该是思考中的阅读,而不是盲从;应该是细细阅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如果读到个把的错别字、读到和主题不符的章节,不要败坏你我的兴致,想想自己能为修改它做点儿什么就够了。
阅读大学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充分利用大学的时光,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多彩,让我们从大学里除了得到一纸毕业文凭之外,还看到了许多在其它地方看不到的风景,学到许多在其它地方学不到的东西。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从现在开始,把上大学变成读大学还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