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出门在外,路过加油站,突然发现附近堵满了车。出租车师傅说,车的油箱早该加油了,跑了几个加油站都是车满为患。其原因是,零时起油又要涨价了。
好家伙,本来油价就高,再涨哪还受的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也得把车开出来加满它。能省多少算多少呗。
回到办公室,心里就不踏实了。多了个心眼,拿起电话拨了加油站。一问,敢情是没谱的事儿。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消息,也没有接到要涨价的通知。一想算了,那么多车排队。等排到自己了,说不定也都过了零点了。万一要不涨价呢?
今天头件事儿,就是上网看看到底是真是假。京华时报报道十分充分。原来的确是一个谣传。从报道来看,就这么个谣传,闹出的动静可不小。不但堵塞了附近的交通,还使得不少加油站储量告急。不少车箱满的人,还找来几个油桶。所有轮休的工作人员都来加班,大量交警上路疏导交通。
据说,到了昨晚9点40分左右,北京广播电台播出了油价不会上涨的消息后,在加油站工作人员和交警的劝说下,各处加油站前等候加油的车辆才开始逐渐散去。
不大赞成报道中提到的一位交警的观点。“我就想不明白了,即使涨价,把车内的油加满也省不了几十元钱,为了这点小利益,损失了那么多的时间,还给交通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几十元钱就不是钱吗?物价最近涨得越来越高,闹得大家神经已经紧张了,听到再涨的消息后有如此反应,应该是正常现象。估计这些司机开的绝大多数是私车,或者说是自己掏钱养车的。那些开公车的、国家报油票的,才不会操这份闲心呢。
比较赞成的是市政府通过电台辟谣。虽然晚了点儿,但也算是个成功的案例吧。否则,加油站的局面会越来越混乱,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平息。这样的辟谣越早越好。
油价上涨谣言多是市民通过短信传播。报道中说,民警提醒市民,收到此类造谣短信或不确定真实性的信息后,不要再向他人传播,以免触犯法律。这我就不明白了,谁能知道这是造谣短信呢?靠百姓自己如何判断其是否造谣呢?还是法律专家说的有点儿道理,很多市民可能在主观上没有恶意,这样法律上一般不予惩罚。但如大量转发此类短信,造成部分人群恐慌,社会危害较大。就应给予处罚。这里还是混淆了一个问题,即百姓如何判断谣言的真伪。要我说,明知假的却还在大量转发的人,肯定是别有用心的。咱老百姓,怎么能干那事儿?!
判断谣言与否的责任不应该由公众自己来承担。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加油的公民也是谣传的受害者。判断一条信息是否谣言的权威,肯定是政府部门。而信息的透明、公开、畅通,则是最重要的。
仔细追问,遥言也非没有一点儿由来。今日起,北京所有加油站开供国Ⅳ汽油、柴油等油品。但在发布这一消息的同时,没有多说一句,尽管标准提升,但价格目前不会改变。这就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留下了空间。即便我们不再追究有关方面的责任,也需要提醒有关部门,再发布事关民生的消息时,要考虑得更为周全,提前预测到百姓关注的热点,提供和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要素,而不是只讲“这一举措将可使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减少15%左右”之类的大话。
建议政府成立一个应急信息核对机构,专门接待公众的咨询,对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信息及时加以核查。对于可能产生更大影响的谣传,要及时通过大众媒体加以辟谣。如果这个权威机构已经判定为谣传后,有人还私下传播,再定是否触犯法律也不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