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无事,翻了翻文摘报。看了一则报道,令人扼腕叹息。说的是一对夫妇,指挥着上大学的孩子在四年中考了20多本证书,满以为能为孩子就业奠定个基础,然而事与愿违。不但孩子在求职中屡屡碰壁,还搞得神经兮兮的,只要一提“就业”就犯病。能说这对夫妇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但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幸福就断送在了好心的爹娘身上。
 
   
中国的爹娘,不疼孩子的,少!比起一些国家的家长们,操心操得多多了。这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关,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有关,和“养不教,父(母)之过”的传统理念有关,所以才有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说法。也听说过为了不让婴儿打扰自己玩麻将、给孩子喂安眠药的妈妈,但看到的、听到的,远处的、身边的,净是些恨不得替孩子吃苦受累的爹娘。
 
   
舔犊之情,也在情理之中。就这么一个宝贝,父母多早点儿心也不为过。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当爹娘的起到监护人的作用也是应该的。问题是,作父母的这份好心、这番好意,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还是使其走向了歧途。这是一个值得做父母的好好掂量掂量的问题。
 
   
作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多,和自己的孩子比起来,可能在一些方面考虑得会全面、深刻,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自不必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父母在许多方面也不一定正确。过多地管教孩子,干涉孩子,代替孩子,极有可能害了孩子。
 
   
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经验。他们都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教育孩子的作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儿,不是尝试着教育孩子,而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就得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的想法如果是对的还行,如果是错的呢?那不是毁了孩子又是什么?
 
   
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就拿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对夫妇来说,就不大懂如今就业的形势和规律,也不大清楚什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现在,哪家的孩子没上三个五个班?可哪个家长认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父母教育孩子多数是按照主观意志行事,或者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从身边的人那里学来的,有的还是自己的父母怎么教育自己的,自己又怎么来教育孩子。好多事情都是等自己明白过来的时候,孩子早长大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不少父母的教育本身就存在了缺陷,但作为家庭的主导,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使之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在许多父母的眼里,孩子是自己的财产,而不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志、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人”,更别说把孩子当成朋友了。也就是说,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上,没有摆正位置。在他们看来,小树要砍,小孩要管。至于怎么管,那全看自己的高兴了。这样管的结果,碰巧了,孩子还算没有吃什么大亏。闹得不好,就把个孩子管傻了,管呆了,管出毛病来了。
 
   
做家长也需要学习,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