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时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结果表明,在千余名参与调查的上网公众中间,有75.9%的人好几年没写过信了。调查显示,向亲朋好友问候和祝福采取传统写信方式仅占0.5%,最常用方式是手机短信(68.3%),其它依次是打电话(19.7%)、QQ和MSN等即时通讯工具(8.8%)、电子邮件(2.8%)。
就我本人来说,几乎好长时间没有用过信封了。给媒体投稿,都是用电子邮件。问候家人,都是打电话。除了少量的会议通知、文件等,我也几乎没有接到什么来信了。每次我与人分手时,多是边把右手放在耳朵旁示意边说“多联系、多联系”。
有关数据证明,书信在慢慢地远去。2007年7月,全国函件数较去年同期下降4.1%。1-7月份,全国函件总数同比下降2.9%。据国家邮政总局统计,这些函件中大部分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
与此同时,电子邮件成为流行。根据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网民人均拥有1.6个E-mail账号,平均每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和6.9封垃圾邮件,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现在又过了半年多,估计这些数字又有新的增长了。我只要上网,总要不时地打开邮箱。不过,我注册的电子邮箱有三四个几乎早就废弃了。
在这个言而无信的时代里,我很大家一样没有感到什么不适,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享受着其带来的无比优越性。比如快捷,比如便利,比如省钱......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依赖言而无信的交流方式。亲笔写信,虽然可以模仿笔迹但毕竟有很大难度。现在接个短信,到底是谁发来的,可很难确定;自己执笔写信,虽然可以抄袭、模仿别人的,但如今网上的现成的短信有的是,随便下载就可以了。但是,缺少的是那种亲切劲儿和人情味。逢年过节,不用干别的了,一个劲儿地删短信就是了。看看是谁发来的、知道谁在想着你就足够了。至于内容吗,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千万别以为自己发了邮件、短信对方就一定及时收到。曾经有朋友收到的短信竟是前好几天的了。至于邮件更是,万一对方废弃了邮箱、或者没有打开邮箱,那么无论多重要的邮件也只能躺在邮箱里干着急。所以,如果事情特别重要和紧急,不能只是依赖一种方式,而要采取多种方式加以确认,以免延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