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新闻令人很不是滋味。原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师生起了战火。这起被编辑称为“课堂门”的事件起因很简单,不少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中途溜走,而任课教授的制止和管理则激化了矛盾。令人不安的是,事情过后双方并没有相互谅解。在该校论坛中多数学生对教授行为持否定态度,有一边倒的趋势。一位大学生教师看过报道后十分感慨:大学教师也快成了弱势群体了。
其实,也不尽然。前几日,中山大学的教授就被控对学生“精神虐待”。虽至今还没有最后结果,但可以肯定地说即便是实情,也是极个别现象。如同中国政法大学这样,肆意逃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颇不恭敬的人,却大有人在。
事情的经过,许多近几年在大学里呆过的人都可以想象得出来:这是期末最后一堂课,一些学生交了论文后就偷偷地溜走了。看到人很少,杨教授将教室大门锁上并开始点名,并称缺席者将受到处理。过了不久,一些学生闻讯赶来聚在教室门外,其中一人狠狠踹门。杨教授打开门后大声嚷了起来,但“没爆粗口”。几分钟后,教授继续上课,一女生火上浇油、提起书包就往外走。老师去扯学生胳膊,拉扯中女生踢了老师两脚,还推了他一把。结果是有人拨打了校园110才算暂时息事宁人。
说了这么热闹,其实就一句话:如果杨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儿肯定闹不起来。据我所知,不少学校的不少老师都是对学生的跷课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行为,敢怒不敢言。有人或许说,当老师的不该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管一个试试?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赶上个鲁点儿的,真敢揍你。
我虽赞成杨教授的管理,却不赞成他的不甚理智。但他的不理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学生气的。这些学生还是政法大学的呢,竟敢如此儿戏课堂纪律,对待自己的师长,真不敢想象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有人将此类问题的出现,归于教师的素质难以服人。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不少学生一次课都没去上过,他怎么知道这个老师讲得好还是不好呢?
有人会说这是教育的问题,有些课原本就不该开。我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杨教授的课是选修课。也就是说,学生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地选的。既然不喜欢,当时不选不就得了?
师道尊严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了。走在校园里,许多学生从来不和老师打招呼,即便是在教室里遇到也很难看到他向老师点点头、笑一笑。至于课堂纪律更是难以恭维。跷课的自不必说。能到教室的,就是已经给了老师挺大面子了。有人迟到了不但不面带愧色,还会大摇大摆地在讲台前走过。课堂上干什么的都有。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学生大摇大摆地走教室,也还会有人旁若无人地闯进教室里来。老师不开口,学生也不说话。老师一开讲,学生三三两两说个没完。
许多老师对这些现象不是不想管,的确是管不了。有孩子的家长都有管孩子的体会。现在自己一个孩子都不好管,180个学生凑到一个屋檐下,那更是什么样的都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许多大学都实行了学生给老师匿名打分,而且其结果还被看得很重,和老师的考核有直接关系。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不实事求是,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些政治类课程、那些管得严的老师,分数肯定高不到哪儿去。
其实,我算是很开通了。我不赞成把学生管得见了老师像耗子见了猫似的。但凡事都要有个度。教室毕竟是公共场所,课堂教学的起码秩序还是需要遵守的。抛开教学的内容、质量、水平如何不说,也算是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公共道德问题。
已经56岁的杨教授希望能在大学生中展开一场讨论,主题是“大学生是在自由中升华,还是在自由中堕落”。我却以为,讨论也是瞎耽误功夫。其实,还不如倡导学生从尊重他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做起来得更实际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