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对中国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对世界来讲也不是件小事。
20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全校也不过千余人,同学之间即便不是很熟悉,也差不多可以混个脸熟。现在,除了那些艺术类院校人数少点儿之外,哪个学校没有个万八千的?至于“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高校之大。
许多人成了扩招的直接受益者。毫无疑问,如果还是按照20年前那种规模办大学,相当一部分人是和大学无缘的。现在的高考都如此白热化,如果还是每年招那么点儿人,竞争之激烈,估计非要闹出若干条人命来不可。
所以,我们要感谢扩招。中国的孩子这么多,大家上大学的愿望是这么强烈,这是中国的国情。人多,太多了。所以,大学只能多办,只能多招,以满足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脱离开这一客观现实,一味地指责大学的扩展,往轻里说是不顾中国实际,往重里说是不以人为本、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除了人多,中国面临的困难还有钱少。穷国办大教育。据说2003年以来中央投资25亿元,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但显然是车水杯薪,还是缺口太大。特别是和国外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学校规模大了,花钱的地方也多了。没钱,啥事儿都干不了。经费短缺,成了大学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招得人多了,生源之类相对而言也就下降了,也给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问题;学生多了,老师也需要相应的增加,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时日。有的学校新老师没来两天就上了讲台,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些学校动不动就是百十人的大课。有的大学老师课上得比中学老师还多。教学任务量大,使得一些教师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充电、完善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质量。
在学人数世界第一,还会带来需要就业的人数世界第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其实,这怨不得扩招。即便是这些孩子不上大学,也同样面临个就业的问题。只不过,大学毕业生增加了教育投资,期望得到的就业薪酬更高,加剧了就业的难度而已。
据报道,2008年全国高校计划招收本专科生、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比今年还要增长5%和6%。这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应该是一个福音,但对各高校而言压力可能会更大了。我们在为大学在学人数多这个世界第一叫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能够把这些大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作为社会来讲,要承认现实,对大学多鼓励、多支持,不要过于苛刻。对于大学而言,要不辱使命,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对于大学生们而言,则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多学知识、多多实践。
如果哪天我们中国能在培养的优秀人才数量最多上,拿个世界第一,这才是更值得庆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