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报道,内容是反对复建圆明园。对于圆明园到底有没有必要复建,我不想多说什么。但对动不动就拿网友的意见来说事儿的作法,我提点儿异议。
报道中说,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2.1%d的网友对重建和修复圆明园持明确反对态度。整篇报道也都是引用的网友的留言或者观点。报道的标题是“网友意见一边倒
复建圆明园,反对!”在网络时代,对网友的意见给予必要的重视是应该的,也是了解舆情的重要途径,但简单地根据网友的意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结论,并以此来代替公众的意见,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有一个特别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刚刚公布的关于明年假期调整的报道。取消五一长假后显然舆论不是一边倒的,但我就看到光明日报在17日刊登官方关于调整决定的报道时,同时刊登了新华社的报道称,绝大多数网民支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所谓的“配合报道”。但据我了解,公众对这次调整并非好评如潮。国家发改委拿出几个网络问卷调查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民意。
我并不否认网络是民意的晴雨表,但如果说网络调查可以代替一切那简直是瞎扯。即便是网络调查百分之百都支持你又能怎样?我国网民人数虽然很多,但远没有达到普及的地步,而假期却是也关系到那些从来不上网、不知道网络为何物的人啊!用所谓的网民意见来代替全体公众的看法,其误差是显而易见的。
网络调查是一种了解民意的形式,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形式。除了和网络的普及率有关之外,网络调查还有其它问题。比如,参与调查的网民的代表性问题。尽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控制,但还是会出现一人重复投票的问题等等。所以,对于重大事项、对于牵扯到广大公众的事情,仅仅在网上设计个问卷,编几个选择题让部分人打打个勾,拿这样的果来说事儿,恐怕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
我注意到许多媒体没有采用新华社的这篇通稿。或许这些媒体的编辑们已经识破了其中的破绽。说实话,国家到底怎么调整假期,老百姓是很难有真正的发言权的。如果非要调整随便调就是了,何必非要拿所谓的网民意见来说事儿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