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辨“虎照”真假可以,打虎却多有不妥

(2007-12-16 15:01:46)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时事评论

绿色传播

华南虎

虎照门

    2007年和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事件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避开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尽管事件已经延续了好几个月了,但事态依然向纵深发展。当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了虎照之后,马上就有人站出了指责其作假,之后又得到了不少人的广泛支持,以致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打虎派”。对于虎照真假人们议论的已经够多了,我也不多做评论,但对打虎派这个词我是不赞成的。
 
    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关注华南虎是否在中国存在。这种高涨的热情显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以为这种热情是出自对华南虎这种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不是痛打。既然如此,把怀疑那些张照片是伪照的人们称为“打虎派”显然是不准确的。这就牵扯到了一个传播中语言运用中的生态意识问题。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是应该得到保护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打虎”这类的词汇也应该淘汰。
 
    作为一个物种的发现,是需要有充足的依据的。而这个依据显然应该是真实的、科学的。对于这个依据如果我们难以判别其真伪,我们可以如实告诉公众就是了。在这方面,《科学》杂志就做得很巧妙。它没有说照片是真,也没有说照片是假,只是客观地说这是备受争议的照片,只是用了一个问号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陕西林业厅不是依据几张农民拍摄的照片,急于发布陕西发现华南虎的新闻;或者即使发布照片,也不肯定其真伪,而是表示要寻找更多的依据,估计后面的许多事情都不会发生了,这场争论也会避免的。
 
    作为媒体而言,其实只需要客观报道事实就足够了。比如,客观地报道农民拍了照片,有人提出异议。而没有权利站在任何一方指责对方,包括用些含蓄的方式。媒体不是法官,也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报道者而已。
 
    政府也好,有关部门也好,对于公众的舆论,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初始阶段。否则,极易造成被动。有些事情想躲是躲不过去的,早晚都需要面对。早面对比不得已才面对效果要好。当然,还要科学的面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