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个大二学生的口述,讲述自己是如何在大二就获得了面试机会的经验,显然是为了给众多的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不知道别人读了之后有何体会,反正我是不以为然。不论青红皂白、也不管具体情况,一律拿是否能及时找到工作单位、甚至获得面试机会来说事儿,并以此来判断一个大学生是否成功、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否成功,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我赞成办学要和就业结合起来。大学培养的人才无论如何是要满足社会上需要的。但如果完全以是否迅速就业作为唯一的标尺来论成败、输赢,却并不科学,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也是短视的。如果听任这一观点流行下去,不仅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产生一些误导,甚至还会影响到高等教育未来的健康发展。
先看看中青报的文章怎么说。“大多数同学都是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才选择去实习,而我认为凡事都需走在前头,应该提早实习”。对此,我并不以为然。按这一说法,实习就要提到大一、大二进行。什么还没有学呢,你拿什么去实习呢?每个阶段应该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刚进大学的学生恐怕最重要的任务是熟悉和了解大学生活,在学业上夯实基础。当前,不少学生已经对学习很不感兴趣了。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娱乐游戏占去了不少时间,如果再时不时地跑到社会上去实习,哪里还有时间学习呢?如果不学习,那么上大学的意义何在?像这样没有学到什么真的本事,即便是勉强找到了个工作,今后发展的后劲儿也会不足。
一个大学生是否能够马上就业,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是有一个周期的,而就业的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则是千变万化的。有的人才今年就业需求不大好,但明年就有可能很抢手。今年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过两年说不定就已经饱和了。如果仅仅拿是否能就业来说事儿,就会搞得教育、专业设置无所适从。更何况有些学科培养的人才有其特殊性呢。
过去有过这样的情况,大学只是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上课,不管社会需求如何变幻。这显然是不对的。但如果说让一所学校提前四年就能准确的把握那时候社会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样的,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便培养出的学生所学专业都是社会当时需要的,但也不一定全部都能马上就业。
对于一个大学生本身来说对此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我认识的许多没有上大学生的,也都没有闲着。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工。如果仅仅是以是否能找到工作为指标的话,他们或许比那些上了大学的学生更成功。但在对知识的掌握上、对素质的提高上、从发展的后劲上显然是比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有些差距的。把能否即刻就业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应有的高度,就会在社会上出现误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