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

(2007-11-12 07:51:16)
标签:

教育杂谈

家长

子女

关爱

    北京青年报告诉了我们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5年前儿子离家赴京寻求自立,5年间一直淹没于人海音信杳无。65岁的老父从南京一路骑自行车来京寻子,历时9天,行程1200公里。62岁的母亲已是4次来京。这位左眼几近失明的母亲,曾去过北京三里屯所有的酒吧,中关村所有的电子大厦都一层层走过,不肯落下一个摊位......
 
    我也身为人父。特别理解这对父母。他们分别毕业于北大、清华,一个是知名教授,一个是药研专家。一双儿女,事业有成,原本应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庭。但是,他们已近而立之年的儿子却蒸发了,不管父母年迈体衰,不顾父母万般焦虑,漫漫5年多愣是没有一点儿音讯。可怜这对父母即便如此,也不愿意抱怨儿子,万不得已才求助媒体,也“只是想告诉孤身在外5年多吃苦打拼的儿子,他的饥寒交迫悲喜有人惦记有人痛惜”。他们既担心此举引起儿子的逆反,又担心儿子会招致舆论的压力。尽管他们5年来度日如年,牵肠挂肚,历尽辛酸,但在给儿子的信中却充满了内疚和自责。爱子之心,天地可鉴!
 
    北青报用一个整版讲述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对来龙去脉做了深入的描述,并在以在“今日社评”栏目中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审慎、理性的剖析。这些我都一字一字地认真读了,对主要观点也都赞同。我只想说这些报道和评论中忽略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不仅仅父母对孩子负有养育的责任,孩子对父母也该有起码的关爱。
 
    我国是个有孝敬父母传统的国度,中国古代的24孝故事流传很久。但如今,卖身葬父、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的古人们在年轻人中没有一丁点儿知名度,王祥卧鱼、吴猛代亲供蚊噬等故事也早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父母成了“孝子”(孝顺儿子)。有人形象地自嘲说,现在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家庭都一个孩子,极易形成一切围绕孩子转的态势;二是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当家长的除了全力服务之外,也是能忍则忍,能迁就则迁就;三是对孩子物质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对精神上的引导有所忽视。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看得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孩子对家长越来越不放在眼里。在许多孩子看来,家长所做到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而自己对家长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不说那种打老子骂娘的极端个案,就说多数孩子现状吧。不少孩子对家长漠不关心,不讲起码的礼貌,对家长的关爱缺少必要的反馈,没有丝毫的家庭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自己还负有关爱父母的义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没有改变,甚至长大成人以后还在按惯性行事。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而北青报报道的这个悲情故事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对于多数父母来说,对这种局面其实是无可奈何的。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办法,但多数也停留在给父母洗脚、剪指甲等形式的层面上。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形成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警觉和重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观念如何更新,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爱,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责任感的人。
 
    我不想讲过多的大道理。我只是想提醒媒体、社会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少关爱父母这一条。这种关爱不一定是帮助父母做多少家务,也不一定是给父母交多少工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真情和厚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