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其含义不外乎是把管教孩子长大成人的重担,放在了父亲的肩上。随着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这副担子慢慢地变成了母亲来承担了。尽管有不少父亲主要承担着管教孩子的任务,但同样也有不少父亲对孩子很少过问。倒是那些母亲们把心都扑在孩子身上,为孩子放弃了工作的也不是少数。
身边的许多例子都可以证明一些父亲在管教孩子上用的心思不多。如果留心一下参加家长会的父亲和母亲的比例,会很容易明白这个事实。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训话的,多数是孩子的母亲。有的父亲,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家长会一次都没有参加过。那些陪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的,也多是孩子的母亲们。有好多母亲,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方便硬着头皮学会了开车。不少即将高考的孩子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伴他们度过高三时代的,多数也是他们的母亲。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家长博客圈,其成员多数也是女性。颇有名望的新浪高三家长博客圈的三任圈主,都是孩子的妈妈。前些日子圈子聚会,到会的除了几位男性专家、顾问、编辑之外,几乎没有父亲的身影。
在孩子管教上大撒手的父亲,其原因和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父亲,一天到晚忙得很,几乎很少在家吃顿饭。好长时间连孩子的影子都看不到,何谈管教孩子啊;有的父亲认为孩子不用怎么管,在学校有老师,回家后有吃有喝、有妈妈盯着把作业做了不就结了?有的父亲觉得有妈妈管孩子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把俩人都搭上;有的父亲在家里的地位特低,排在了老末。还没张口说呢,母亲不定多少噎人的话在那儿等着呢;还有的父亲和母亲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意见、看法不一致,一管就争吵,干脆图个清净、落个清闲不管了。
父母在管教孩子问题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并不反对母亲对孩子的管教,也不主张夫妇两人分担的教育任务绝对的平等。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均等。但我认为,把这个责任推到父亲或母亲一个人身上(还有的推给了老人、推给了寄宿学校)都是不妥的。其理由同样也有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父母间的性别差异、个性差异、知识结构和阅历的差异等等,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是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的。父亲的粗犷与母亲的细腻,父亲的宽容和母亲的谨慎,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慈爱,可以使家庭教育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在本质上没有一个父亲是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在许多关键问题上,父亲也不会放弃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的。但是,由于平时不闻不问,孩子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了解的少,做决定时难免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平时很少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脉搏很难摸得准,真想说几句的时候,很难说得孩子心服口服。在一定程度上,父亲和孩子接触太少还会使两者的感情疏远,变得互相不了解、不理解、不谅解。
孩子没几天就长大了。等孩子大了的时候,父亲再想管还管不了了、或者管不着了、或者管也不顶用了。协调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协调好夫妻之间的关系,挤出点儿时间、花点儿精力在孩子身上,是父亲的应尽之责。当然,这种管教是一种科学的、讲求方式方法的,而不是想起来了就训一通、就劈头盖脑地没完没了地讲大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