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大学里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学生跷课。我不大清楚“跷课”这个词的来历,但我知道其所指的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没去教室上课的行为。据我所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普遍不仅仅表现在许多学校都存在,而且许多课程都有人不去上。有的学生甚至逃课成了习惯和常态,上课倒成了反常。不仅仅是本科生,硕士、博士生不听课的也不乏其人。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对于愈演愈烈的逃课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把板子只是打在学生身上,或者打在老师身上,或者打在学校身上,或者打在社会身上,都不合适。一味地抱怨和指责不行,听之任之、由其发展也不行。重要的是,综合治理,想出点儿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大学生跷课,学校和老师有一定的责任。一些老师讲课不生动、不活泼、不新颖、不吸引人,是大学生跷课原因之一。照本宣科,内容陈旧,一本讲义用N年,缺少授课技巧,过于严肃死板,不注重和学生互动等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诱发跷课现象的产生。一些学校对跷课现象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未能及时遏制其蔓延。
跷课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学生身上。其理由是,有的学生什么课都不爱上。有的学生一次课都没有上过就开始逃课。这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就没有直接的关系了。他们或许对大学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对某一门课过于反感,或者对某一位老师有些看法,甚至没有理由的理由都可能造成其逃课。
跷课,吃亏的还是大学生自己。不能否认,一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难恭维。但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敬业的、有一定水准的。退一步讲,即便这些老师不能像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那样引人入胜,也还是会告诉学生许多有用的知识的。只要耐下性子来听,肯定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的。即便老师讲得不大好,也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大学生都交了一定的学费,少听一节课在经济上就有直接的损失,至于在学业上的损失就更大了。
跷课需要综合治理。跷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很难医治的病症。但是不是绝症却不能轻易下结论。一方面,我们不能因其难以医治就放弃;另一方面,也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处理。否则,即便是暂时把学生逼进了教室,他们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闹不好还会影响别人听课。
不应形成一个“跷课有理”的舆论氛围,这在客观上会助长学生跷课现象的发生;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励志书,并不负责任。一些作者站着说话不腰疼,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忽悠年轻人。但最后吃亏的还是大学生自己。比如,有作者主张“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把逃课的原因都归罪在老师和学校身上。即便他说的很有道理,但大学教师的水平提高不是一会儿半会儿的事儿,教学方法的改变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课程设置的改变也不会在短期内完成。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不听课了吗?我告诉我的孩子,所有的课还是要上。如果老师讲的不好,把他当作反面教员就是了。有本事,你就比他讲得好啊!至于哪门课有用,哪门课没用,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你哪里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啊?
作为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尽量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听课的积极性;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跷课现象引起关注,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了解一下学生跷课的原因究竟是为了什么,跷课之后他们又在干些什么。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偶有跷课现象的学生应该及时提醒,对于跷课现象较为严重的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警示,对于旷课现象严重、违反了学校相关规定的学生进行严肃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