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和新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2007-10-10 08:25:25)
标签:

教育杂谈

新闻

传播

新浪

百度

大学生

    尽管大学生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炒作的热点,但他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并不畅通。受各种条件所限,大学生距离媒体传播的新闻还很远。这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媒体时代”似乎很不相衬。
 
    我刚刚在大学生中搞了个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是他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有八成学生都从网络上浏览新闻。有将近七成的学生从报纸上阅读新闻,半数学生收看过电视新闻。而靠听广播获取新闻信息的只有四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学生开始利用手机阅读新闻。
 
    这些数据并不说明大学生获取新闻的频率,其意义仅仅限于说明大学生们目前获取新闻信息渠道的状况。对于大学生而言,限于条件和时间,每天上网的学生并不多。而且上网的目的也并不一定是看新闻。每天买报纸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几乎所有大学都设置了报栏,但报纸种类少、内容不一定能吸引学生,阅读不便捷,其阅读率也并不乐观。至于电视机离他们更为遥远。原以为收音机携带方便,会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但现状是许多大学生都在听MP3、MP4或者是通过广播学习英语。反倒是不断普及和发展中的手机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新闻传播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肠梗阻现象。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校园广播有深刻印象,但指望他们站在音箱旁听几条新闻是不可能的。校报和宣传橱窗对75%的学生都有影响,但校报出版周期长,传递新闻的速度并不及时,多数新闻也限于校内。宣传橱窗受位置固定、以图为主、多为专题的限制。虽然有六成大学生对学校的新闻网有所了解,但受上网条件所限,校园新闻网对其影响并不大。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半数学生对新近出现的校园公共电视都有所关注。在个别访谈中,听到一些大学生抱怨,由于不能及时获取新闻,许多国家大事、国际风云都不清楚,一些社会信息也不易获得。
 
  调查数据显示,经常阅读报纸的学生总数不超过20%。阅读量排在第一位的是新京报,其次是校报、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这和发行渠道有一定关系。这些报纸在校园里可以方便买到,偶尔买一张的价格学生也可以接受。校报发行则为免费,有一定的阅读率;大学生经常收听的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FM91.5和校园广播。校园广播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一般收看的电视频道是CCTV1和凤凰卫视;大学生经常上的网站是新浪、腾讯QQ和百度。但上网的目的在很大程度是发邮件、聊天和搜索,而不是获取新闻信息。
 
    远离新闻的结果是,大学生们和社会间也有很大距离。在媒体时代,不能及时了解新闻信息,就很难做到和社会同步。这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专业学习、素质培养和了解社会都十分不利。对此,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
 
    一是加大免费报纸的发行力度。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订阅、零购报纸都很困难。如果由学校统一订阅也不现实。免费报纸的发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据我所知,由北京市委教工委出资创办的现代教育报大学生周刊,将免费送到北京高校的每个大学生宿舍,应该是带了个好头。
 
    二是重视校园媒体建设及其覆盖面。采取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播新闻,不仅仅需要重视校内新闻,也要传播社区新闻、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以开扩他们的视野,增加信息量。除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校园公共电视、电子显示屏等新媒体。
 
    三是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和利用。由手机媒体来向大学生发送新闻简讯是一个有利途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需要解决的是费用和可读性问题。内容选择上也应该考虑大学生的共同兴趣,不要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四是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不要一味地反对大学生上网,注意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浏览新闻、阅读报纸、获取积极的信息。

 
    五是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新闻素养。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获取新闻信息的欲望,对一些重大新闻不敏感,也不会充分利用新闻信息。这对大学生的培养来说应该是一个缺憾。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他们养成接受新闻、分析新闻、判断新闻、利用新闻的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