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男生女生比例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导火索是中国青年报报道“安徽今年高考上线的男女生比例15∶85”。今天的北京日报还做了转载。这个比例算不算严重失调?这种现象值不值警惕?是该为女生的崛起而欢呼,还是该为男生的沉沦而悲哀?诸多问题,众说不一.
据报道,安徽今年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就有85个是女生,15人是男生。这一数据创下了国内此类统计中女生所占比例的新纪录。需要注意的是,安徽并不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中学里的女生比例并不是很高,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高考的录取率高得多。(注:有博友提醒说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澄清说,上线男女生比例应为57∶43。不知道究竟哪个对。如果前者是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为什么没见刊登这一消息的媒体刊登更正?)
即便安徽高考上线比例如更正后的那样,女生也比男生多了14个百分点。其实考试中“阴盛阳衰”现象的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小学开始,拔尖的女生越来越多,高考状元也是女多男少。不仅仅是专科生、本科生,就连硕士生、博士生,女生的比例都在不断的攀升。甚至出现了“洪常青”导师,指导的学生一水的娘子军!安徽现象虽然是个特例,但这种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在一些学校不仅仅是文科的女生多,就连工科专业、一些艰苦专业,女生的比例也在增加显著。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祖国的未来。对于考试中女生超过男生的现象,掉以轻心不好,过于敏感也不好。重要的是,如何客观的分析这一现象,找到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理想的状态是,最大限度的调动男生、女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公平的竞争中都有出色的发挥。
我以为,女生总体考试成绩上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大环境有利于女孩的成长。如果放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语境下,女孩连学都上不了,何谈超过男孩?如今,许多人都真正认识到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即便是一些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供女孩上学也渐成风气。在这种背景下,女孩子的比例增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不大同意把女生考试优于男生的原因,完全归于考试制度更适合女生的说法。道理很简单,如今的考试制度以及具体方法较以前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或者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男孩子比女孩子成熟得晚些,有的中学阶段还不懂得发奋。但这种因素以前也有,所以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恐怕还是出在男生和女生自身的变化上。总体来看,现在的男孩子在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学习方面,都不如女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对男孩看得比以前要娇贵得多,对女孩的期望值则更高了。一些男孩娇生惯养,说一不二。智力因素都差不多,但非智力因素就差距大了。男孩子那种贪玩的劲儿还在,但吃苦精神、责任感、发奋劲头、抗挫折的能力都越来越弱。甚至出现了中性化的趋势。有的男孩子比女孩子还娇气。同样,有的女孩也有中性化的趋势,但其更多的是吸纳了男孩的坚强和勇敢。相对而言,电子游戏、网络等对男生的影响也会大些,由于把持不好,也耽误了不少男生的前程。
整体来看,女孩子比前些年进步显著。多数家长都会要求女孩子和男孩子比,尤其是在学习上,很少因为是女孩子就放松了要求。对女孩的培养也舍得花本钱,也是呕心沥血。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孩更加刻苦、用功,以求通过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很高。外因和内因一起作用的结果,女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即便说“拯救男孩”有些危言耸听,也需要反思一下对独生的男孩教育和培养了。这既有社会的责任问题,也有家教的理念问题。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在性格的培养上应该男女有别。给男孩子淘气、惹祸、闯荡的空间。不管是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都不能要求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样温顺听话,中规中矩。作为家长而言,对男孩子还是应该放手一点儿,不要过份溺爱,更别当女孩子养。
既然男女都一样,就不应重男轻女,也不该轻男重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对于女生而言,我以为重要的是自尊、自爱。对于男生而言,重要的是自强、自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