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各有特点,反差很大,互不衔接。进入大学阶段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迅速消退。这就使得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们茫然无策,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局面不知如何应对。除了校方应该加强引导之外,我以为作为大一学生而言,需要处理好这样几对矛盾。
一是自理自立和借助他人力量的矛盾。许多学生已经超过18岁,具有强烈的自理自立意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自理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自立也不是一瞬间就能戳住的。退一步讲,即便是我们在社会上闯荡了多年之后,多听听家长的意见、老师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也是有好处的,更何况在高中阶段一直被家长和老师抱着的学生呢。有的学生依旧依赖父母,还和中学生一样事事请示。这和自己社会年龄已经长大明显不符。但也有些学生觉得自己长大了、长成熟了,什么事儿都不自己拿主意,别人的话不但不听,有时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对自己的成长其实并不是有利的。三人行必由我师,遇到一些大的问题,主动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老师的看法,只能对自己的决策有好处。
二是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矛盾。中学阶段以学习为主,大学阶段则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学习课堂之外的东西。这是大学和中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白白浪费了许多历练自己、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虽然各门功课分数不低,但对社会一无所知,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阅历。这对今后顺利走向社会埋下了隐患。也有相反的情况,一些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做学生干部、搞社团活动上了,成了社会活动家。能力提高很快,就是功课不怎样。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这种学习的内容是宽泛的,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应该适可而止。有选择的参加一个社团,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担任一点儿社会工作,把社会活动和课堂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平时学习抓点儿紧、挤出点儿时间参与社会活动,期中、期末考试阶段把社团活动暂时放一放。
三是本专业学习与其它学习的矛盾。上大学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都多了,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成了许多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是扣本专业的几门课,知识面可能会窄,将来就业、深造可能会遇到麻烦。但也有的学生什么都想学,一边强化英语,一边辅修其它专业,结果时间和精力不够,不但影响了本专业的学习,其它的学习也没有学好。如果是以本专业为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学些其它的内容就合适了。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必修的学分不够,恐怕连毕业都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