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暑假就过去了。在这个炎炎的夏季里,30所北京高校的大学生记者组成了采访团,赴京郊农村、燕山石化、首钢公司等地采访。尽管时间不长,尽管还有许多设想未来得及实现,但每个学生都感触很深、收获很多。前几天,我和他们再次聚在一起,清点这几次采访的体会和收获,很是有些感概。
让大学生记者到基层去呼吸氧气。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我参与了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我们确定的采访主题是: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决定以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为采访重点,赴京郊采访村干部助理、到企业厂矿采访基层技术人员、到部队采访毕业了的国防生等。
基层采访,成了这些学生暑期活动的主题。启动采访活动时,不少大学已经放假了,但在短短的几天内,30所高校的宣传部门就各推荐了一名优秀记者。这些学生原本早已做好了假期的安排。有的报了英语班,有的甚至买好了到外地旅游的车票。他们十分珍惜这次采访机会。不少学生都自愿改变了计划,一切都为采访活动让路。
温总理对大学生记者团活动做了批示。约请采访对象,是记者的基本功。作为指导教师,我鼓励学生们敢想敢做,不要什么都等着别人安排。在京郊采访村干部助理结束后,大家挤在一个餐桌前做了个小结,商量下一步采访计划。我对大家说,你们敢不敢给总理写封信,请他接受我们的采访,谈谈他自己当年在基层工作的体会?温总理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甘肃的一个地质队,他的青春就是在祖国基层闪光的。同学们虽然没有反驳,但看得出来对此是没什么信心的。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温总理很快就在学生们的信上做了重要批示,认为大学生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很有意义。北大研究生王黛薇说,听到温总理做了批示的一瞬间,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首先要敢想,然后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去努力。
如果没有那条河,你永远都学不会游泳。燕山石化炼油厂工作的一位大学毕业生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成了许多大学生记者的座右铭。清华大学研究生王水涣说,他从基层采访归来的最大收获是,减少了一些浮躁,消除了对社会的恐惧感;北京农学院的刘蓉为了补充采访,几次在晚上打电话,采访对象都在单位加班,使她特别受触动;集体采访后,二外的童丽丽觉得还不过瘾,自己坐728路公交车从东到西,横穿整个北京城,二进首钢科技研究院采访;不少大学生记者和自己的采访对象成了好朋友。时不时的发短信,还在网上聊天呢。
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奉献的是另一种青春。大学生记者采访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在的普通人,但他们在基层的经历还是使大学生记者的心灵受到了从没有过的震撼。中央民族大学张航说,首钢研究院大学生技术员们拥有的,是用钢炉锻造出来的青春。中国政法大学的刘慧杰坐在村民家里聊忘了时间,用村里的大喇叭喊她都听不见。她说,别看村干部助理们的工作特别琐碎,但处处体现着做事扎实、做人踏实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薛宁的体会是,只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基层的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中国矿业大学的徐渊把自己的采访命名为“寻石记”。他认为,时代需要英雄,但也需要在基层闪光的平凡人。而这些平凡的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大学生记者在基层看到了以往不了解的精彩世界。北京建工学院刘雁南给大家讲个了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的故事:两个村民吵架,年轻的大学生说破了嘴皮子也没劝开。村主任赶来之后,一人骂了两句,俩人就乖乖的回家了。这样的本事,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不仅是大学生看到了京郊新农村的风貌感到兴奋,做指导老师的看到农村的一切也很新鲜。基层的人才不少,镇政府的负责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在技术手段上,基层也先进了许多。燕山石化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工序是需要人手动操作的。说什么也没有想到,首钢的厂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园林。
大学生记者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采访前所有的大学生记者除了自己,谁也不认识。几次协调采访的磨合之后,大家都成了好朋友。不少同学没有参加过集体采访,问的问题你一榔头、我一棒子,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合作。这些学生虽然都是各自学校的优秀记者,但以往采访的范围多在自己熟悉的校园,多是自己熟悉的师生。这次到了陌生的环境里、采访素不相识的人,使他们自己摸索出了一些采访的技巧。几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体会最深:光靠在课堂上学,当不了好记者。
大学生记者中有的毕业后想当村助理,有的想去首钢。尽管有的村干部助理自己连饭都不会做,有的村甚至洗澡都不方便,但大学生村干部助理那种热情还是打动了大学生记者们。他们中有几个明年就毕业了,一个劲儿地向当地政府咨询当村助理的事儿。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几个大学生记者提前在负责人那里挂了号。华北电力大学的刘俊卿向山西家乡的县长推荐北京管理村干部助理的经验,还建议家乡像京郊村助理那样引种草莓和蘑菇呢。中国传媒大学的余泽发现,如今基层并不缺少大学生,缺少的是优秀大学生。采访结束后,他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优秀大学生。北京林业大学的谢德斌认为,无论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关注社会、关注基层,都会成为自己永远的职责。
大学生记者要把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更多的人。每位参加采访的大学生记者至少交了两种作业。一是采写的人物通讯等新闻稿件。一是自己参加采访后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这些文字,除了在自己学校的校报上刊登外,还将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在基层的收获。
大学生记者热切希望这一活动继续下去。在不需具名的调查问卷上,大学生们百分之百都希望把这一活动持续搞下去。不少学生建议,采访的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比如,采访奥运工地的建设者、贫困地区的支教人员、在军营服役的青年军人等。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在基层的大学生毕业生一起体验生活、深入采访。我们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决定,专门设立大学生记者部,为他们开展类似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市委教育工委也表示继续支持大学生记者团开展活动。
感谢那些为此次活动提供条件和给予支持的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是此次活动的发起者、领导者、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延庆、平谷的有关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了很细致的安排。首钢、燕山石化等企业的有关负责人为采访提供了许多便利。近50位被采访的大学生毕业生耐心地回答了大学生记者们的各种提问,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爱这些未出茅庐的业余记者。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北京考试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都及时报道了大学生们的采访活动。北京日报还辟出专门的版面刊登大学生记者的新闻稿件。这对大学生记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对我来说,也是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9月19日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