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12岁的孩子说三道四,真的很不忍心。看着信报上刊登的这个孩子和成龙的合影,以及题为《年龄最小的“慈善家”》的报道,心理很是矛盾。孩子是无辜的,只想对用父母的钱,来换“慈善家”这种现象谈点自家看法,以供孩子他父母以及报道此事的记者们参考。
整个名人慈善拍卖圣典活动筹得了善款30多万元。慷慨解囊的人除了帅哥陈坤、靓妹孙俪、善于搞笑的花儿乐队等明星,还有一位12岁的男孩。所不同的是,他是从父母兜里掏钱,在这个大腕如林的竞拍中角逐。他在10多此举牌之后,以2.8万元竞拍到了一件所有到场明星签名的T恤,现场穿在身上,得意洋洋地捧着证书和李连杰合影。
信报记者不但刊登了孩子的照片,还冠以“慈善家”称号,尽管加了引号,但还是似乎有些太过了。究竟捐出多少钱能算得上慈善家,标准自不必我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捐的善款应该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当然,父母的钱早晚也是儿子的,但起码现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这孩子的父母是“慈善家”还有些道理,但硬是把这么个荣誉称号,加在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让人觉得很不贴切。如果说,这类名人献爱心的竞拍活动有很大的感召作用的话,那么,这个孩子行为又具有多少示范意义呢?
2.8万元,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能够拥有或者说支配这样大数额的孩子恐怕真的没有几个。这个孩子先后举牌10多次,不知道真的是在表达一种爱心,还是在拿父母的钱在玩一个豪华的游戏?在记者的笔下,报道中所出现的词汇都是褒义的。显然是对此大为赞赏。我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报道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对这个孩子如此,对其它还是也是如此。
这个报道字数不多,但对孩子的父母都大为肯定。报道说,孩子的父亲是北京唐会俱乐部董事长,是靠诚信起家的商界大腕。他力挺孩子以行动支持慈善,除了这件T恤之外,还拍得了1幅作品,成为除文体明星外,捐献爱心最多的嘉宾。从这样的报道看,孩子的父亲才是“慈善家”,而这个孩子顶多算得上是个举牌的而已。但报道却说,父母的行为是见儿子被这个基金所打动,才力挺儿子支持慈善。这样的逻辑关系,也使这位父亲的慈善形象打了折扣,有一掷万金、讨子一笑之嫌。
再听听孩子的妈妈怎么说的吧。“有这种活动很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让孩子感受到世界上处处都有爱心的存在。其实名人不名人的并不重要,花多少钱的意义也不大,我们鼓励孩子这么做,只是想让他在成长的路上铭记中国人的爱心。”不知道这是不是这位妈妈的原话,反正是话里话外透着两个字“有钱”。至于感受世界上的爱心和铭记中国人的爱心,我以为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带孩子去打工子弟小学去一趟,看看同龄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比如领孩子到街上的摊上走走,听听买与卖之间为了一毛钱如何讨价还价。
自认自己没有什么仇富心理,也不是说大款的孩子非要和咱的孩子一样喝白开水。但在教育孩子上,不管是富人还是不富的人,都有些道理是相同的。要教孩子的道理很多,其中应该有一个:不能做寄生虫,附着在父母身上吸允。更不能小小年纪就学会用父母的钱,为自己沽名钓誉。
我还联想到一些学校常常号召经济尚未独立的孩子捐献。如果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捐出点儿来,似乎还合乎点儿情理。但如果孩子“蹦子不挣”,却哭着闹着掏父母的钱,而且还要掏巨款,以赢得个第一什么的,就不该鼓励和提倡了。作父母如果用自己的钱去帮孩子买个名声,不但起不了什么好作用,说不对还会害了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