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叫人家“考霸”“独耳生”不怕起诉你?

(2007-09-05 08:47:43)
标签:

时事评论

记者

考霸

北京大学

京华时报

法制

    昨天的京华时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北京大学新生入学的报道。其中,有两个小标题挺刺眼的,对报道中涉及的两个当事人都不大尊重。一个是新疆“考霸”惊鸿一瞥,一个是“独耳”生希望帮父母卖画。如果我是前者,我会起诉记者用这样一个贬义词来称呼我。如果我是后者,我同样会起诉记者用身体的残疾作为一个人的指代。我还在想,如果这两个词在这两个人周围的同学间流传开来的话,他们会受到多大的伤害。
 
    先说“考霸”。我不专门研究词义学,但在印象里所谓的“霸”大多没有什么好的。如果是和人联系在一起,基本上就等于凶残、蛮横、在某一方面说一不二。“南霸天”就是一例。虽然,如今考霸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词,但如果特指某人的时候,还是需要掂量掂量的。一个考生连着考四次大学是他作为公民的权利,连考连中说明他具有一定实力,至于他是沉溺与网络而挂科、还是不思进取而退学,都是另外一个问题,和考霸不考霸没有什么关系。把这样一个充满贬义的称呼送给一个年轻人,是不是人身攻击不敢说,起码是不道德的。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记者的报道中已经写清楚了北大的态度:希望社会能给他低调的环境,让他平稳度过过渡期。我想,考霸这个称呼哪天不被人淡忘,哪天这个学生的心里就踏实不了。在此之前,记者报道清华那个学生,也是叫人家考霸,内容里也是说清华反对社会叫考霸。我就纳闷了,既然记者都清楚这些,为什么还对这个称呼恋恋不舍呢?
 
    至于记者把一个学生称“独耳生”,更是太不地道了。这个学生虽天生右耳畸形,但就连记者的报道中都说:他的头发盖住右耳,不仔细看发现不出异常。人家有意遮掩自己的缺憾,记者却故意张扬人家的短处,而且这种短处还是人家的残疾。如果就此为止还好,记者如果继续下去,说不定还会出来“独腿生”、“独臂生”、“独眼生”之类的称呼来......
 
    写新闻的人都会遇到一个尽量使受众眼前一亮的问题,一些提法、称呼也需要简洁、上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的底线是,尊重事实,尊重被报道者,而不是只考虑所谓的轰动效应和自己写作、制作标题方便。
 
    这种对人称呼的随意性和不尊重,不是这位记者的专利和首创。上网搜搜,“考霸”一词早就不新鲜了。媒体上也不断会有这类名称出现。媒体影响大,传播广,而且延续时间长。记者只图自己一时方便、一时痛快,但可能会给被报道者带来终身的伤害。比如,一个管理干部帮着没有工作的老伴儿卖了几天馅饼,就被叫成了“馅饼教授”,不但国内流传开了,还传到了国外。不但叫法不准确、不但给其本人带来了苦恼,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形象。
 
    对人的尊重,是记者起码的素质。遗憾的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没有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现在是法制社会,怎么称呼别人不仅仅受到道德层面的约束。如果真的越了线的话,人家是会把你告上法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